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史鉴>详细内容

塘头“于氏姊妹楼”的红色记忆

来源:扬州市江都区纪委 作者:彭如武 时间:2017-03-15 11:40:05 点击: 【字体:

    76年前,苏中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在这里成立;今天,这里是廉政文化教育红色旅游景点。

  在扬州市江都区郭村镇塘头村,有一处明清风格的老式建筑,是清末翰林于齐庆故居,因其形似似孪生姊妹携手而立,故被当地人称之为“于氏姊妹楼”。

  76年前,由陈毅等领导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在此打赢了郭村保卫战,随后成立了苏中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而今,这一由当地政府投资修缮后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暨苏北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地,成了党员干部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也是市民和游客追忆当年抗战岁月的红色旅游胜地。

  形似孪生姊妹携手而立的“姊妹楼”

  郭村塘头,与泰州一田之隔,素来被称为扬州的“东大门”。然而竟是一个千年古镇,文风昌盛,经济繁荣,特别是于氏作为当地大姓望族,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更是领百业之先,成就了一“方寸桃源”之地。正如《江都县续志》中所说:“江都东乡……独塘头一隅,文风蒸蒸日盛,于氏提倡之力为多。

  据塘头于氏家谱记载:上祖乃明代兵部尚书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土木堡之变”后,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率军民保卫北京城。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于天顺元年(1457)将于谦杀害。其时有于氏一族便四处逃难,其中一支逃到扬州东乡的塘头塘头隐居,从务农、做工、经商、读书到做官。直至清初,尤其康乾以后,才重又发达起来,在江都崭露头角,成了书香门第、官宦人家。

  有史料记载:嘉庆至光绪年间参加岁、科考试合格并留名者有十八人。而光绪年间于齐庆、于受庆弟兄二人皆成翰林,有人戏赠以联日:“一门双进士,兄弟两翰林。”被称为“姊妹楼”的建筑正是清末翰林于齐庆的故居。

  记者现场看到,此楼面南而立,上下两层,两楼造型相同,均为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坡顶风墙,南与花厅相接,北与客堂相连,在当时可谓鹤立鸡群。此楼设计精巧,造型奇特,两楼似分似合,若即若离,结构紧凑,浑然一体。楼内陈设古色古香,质朴无华。精美的雕刻,图案各异,有福临门……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楼下有花园,园内有石塔,四周古树参天,修竹挺拔,四季花草,争奇斗艳,各种假石奇石,玲珑剔透。此楼远远望去,形似孪生姊妹携手而立,故名“姊妹楼”。

  新四军抗日和大军东进时的领导机关驻地

  70多年前,郭村塘头一带是“三桥两荡”地区,日、伪、顽三派各占一隅,情势错综复杂。

  为打破日伪顽的分割和包围,新四军分会副书记、一支队司令陈毅坚决执行党中央“向北发展”的指示,派遣新四军挺进纵队渡江至江都的“三桥两荡”地区。194028日,新四军挺进纵队1团在大桥附近粉碎了日伪军近500人的“扫荡”,取得了新四军挺进江都以来对日伪军的首战胜利,军威大震。

  不甘心失败的侵华日军,再次集结部队扫荡吴家桥地区。514日清晨,日伪军1000多人再次“大扫荡”,结果再次被挺进纵队击退。为了防止日军报复,新四军挺纵移师郭村塘头地区休整。于氏姊妹楼一时间竟成了新四军抗日和大军东进时的领导机关驻地,叱咤风云的老一辈革命家陈毅、粟裕、叶飞、姬鹏飞等都在此运筹帷幄,当时一些重大决策活动都在此处进行。

  1940627日,国民党顽固派纠集13个团的兵力,对郭村四面包围,轮番进攻。在接下来八天七夜的战斗中,渡江抗日的新四军在地方党组织和郭村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以2000多人的兵力,顽强抗击国民党顽固派13个团20000多人的围攻,最终以弱胜强。

  郭村保卫战胜利之后,陈毅指示筹建地方抗日民主政权。194077日,江都县政府成立大会在塘头隆重召开。苏北特委副书记惠浴宇宣布苏北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江都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在姊妹楼成立,惠浴宇被选为第一任县长。办公地点就借住在“于氏姊妹楼”,这是清末翰林于齐庆故居。

  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正式拉开了序幕,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的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追忆革命先辈们足迹的红色旅游胜地

  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但当年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地——于氏姊妹楼依然保存完好。修葺一新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郭村保卫战纪念馆馆长秦如生说,这是于谦的第十五代子孙、清末翰林于齐庆的故居。据介绍,作为苏北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江都县政府是共产党、新四军为团结军民抗日而成立的政府,“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它的意义重大,功不可没。”

  塘头知名士绅于仲吕,不仅将于氏姊妹楼提供给县政府办公,还将家藏的一把勃朗宁手枪赠送给惠浴宇。此外,于仲吕又说服众多乡绅集中步枪多支,子弹两大箩筐,支援新四军。塘头、郭村、麻村、七里等地的1000多名青年民兵纷纷报名参军。

  我市相关党史专家介绍,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推行土地革命,开展减租减息,严惩汉奸恶霸,党群关系、军民感情进一步深化。其建设规模、组织配置、人员安排、工作性质等的定位,“为后来苏中苏北澎湃发展的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可借鉴的形式。”

  目前除了于氏姊妹楼和附属建筑外,当年附近其他建筑已踪迹难寻。于氏姊妹楼及其相邻平房已有100多年历史,其中江都县政府成立地旧址早在1986年就已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经地方政府按照保护性开发原则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在社会各方支持下,征集到了一大批珍贵资料文物,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打造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确立为江都区党员干部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扬州廉政文化教育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对外开放以来,经常有不少市民游客和各地各级党员干部前来参观,追忆革命先辈们红色足迹,每逢节假日更是人潮涌动。”秦如生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