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史鉴>详细内容

“南夫子”林光朝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林煌柏 陈智扬 时间:2017-03-20 15:44:00 点击: 【字体:

    福建莆田在历史上曾被誉为“文献名邦”,涌现过一批文坛泰斗、历史名臣,秀屿区的林光朝便是杰出代表,人们称他为“南夫子”,其凛然正气、勤政爱民、两袖清风的事迹流传至今。

  两次落第,矢志向学

  林光朝,字谦之,号艾轩,生于北宋政和四年(1114),卒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今秀屿区东峤镇珠江村人。林光朝年轻时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未获成功,但他没有怀忧丧志,而是沉潜下来,跟从吴中(今苏州)的陆子正学习,史载他“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成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学者。

  绍兴年间(1131-1162),林光朝回到莆田家乡,创办“红泉义学”开讲授徒,其教学主旨“不专于词章为进取计,盖以身为律,以道德为权舆”,前来听讲者常有数百人。南宋名臣陈俊卿称赞莆田此地虽偏居东南一隅,但儒风兴盛,实在与林光朝的讲学密不可分,“自绍兴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指程颢、程颐兄弟建立的理学体系)而以行义修饬兴于乡里者,艾轩林先生始作成之也。”

  林光朝虽然桃李满天下,仍十分注重精进学问。林光朝与史学家、著有《通志》的郑樵过从甚密。郑樵藏书丰富,林光朝常向他借书、讨论学问,郑樵的思想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林光朝的思想不仅在本派门人中传播,甚至对理学大师朱熹的早年思想也有所影响。朱熹在《答艾轩公书》中说“熹久欲有请于门下而未敢以进”,这体现了朱熹对林光朝的敬意。

  勤政爱民,急公好义

  隆兴元年(1163),林光朝进士及第,由此进入仕途。林光朝来自民间,深谙民间疾苦。隆兴九年(1171),林光朝任广西提点刑狱时,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宋代财政机构以盐铁、度支、户部合为三司,统筹国家财政,其中盐铁最为重要。宋代盐铁都实行专卖政策,广西作为边境地区,土瘠民贫,地方财政收入少,时人谓“今日广右(即广西)漕计,在盐而已”,可见盐政关系着广西的经济命脉。

  林光照担任的官职看似与经济无关,但他在奏章中说得很清楚:“臣所领惟一路刑狱,至于盐课似非臣所当议,然财屈人贫,用度不继,则有盗贼之虞,盗贼不能禁,所责在臣。”他分析了广西和广东两地相邻但财政收入却有较大差异的现象,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他认为在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又能减缓人民的苦楚,才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

  淳熙元年(1174),林光朝转往广东任官,当时有一股盗贼逼近岭南,来势凶猛。林光朝亲自带兵,要求部下先行控制要害之地,御盗于城池之外。不久,朝廷下达诏书,任命他为广东转运副使(如字面所示,转运使主要负责运输事务,在宋代是重要的地方行政长官)。林光朝得知这项任命后,认为盗贼气焰正盛,就留在军中没有离开。他指挥部下连连挫敌,盗贼惊恐而逃。后来,孝宗听说此事高兴地说:“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

  在遇到兵祸之际,林光朝不以个人安危为虑,坚守前线,指挥抗敌,体现了他急公好义、勇于担当的精神。世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却没有注意到他的军事才干。其实,林光朝还写过《知敌论》这样的军事理论文章,他善于以“气”论军事,他说道:“勿以少挫而伤吾之气,勿以少胜而骄吾之气,勿以无功而堕吾之气……气既充实,兵既持静,而后可以观敌人之变。若是而不全胜者,吾未之信也。”这确实是别开生面的论述。

  高风亮节,两袖清风

  淳熙五年(1178),林光朝病逝,谥号文节,其后人搜集、整理他的著述,编有《艾轩集》九卷。

  陈俊卿在《哭林艾轩》诗中云:“百担有书行李重,千金无产橐中贫。”林光朝除在京任职外,还在广西、广东等地做官,无论在哪一个职位上,他都能做到两袖清风、不贪不占。但这只是林光朝为官操守的一面,林光朝“居官而不贺权,遇乱辄以身当”。林光朝的风骨,时人早有评论:“其高风特操,表表在人,尤非时贤所敢望以及者。”

  在地域史的脉络中,林光朝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明代编修的《兴化府志》在林光朝的传记后设了一篇“论曰”:“予编次郡之人物,故以儒林为首。而先之以郑露(唐代莆田学者)者,所以著莆人之倡儒学始于此也。次之以方仪(宋代莆田学者)者,所以著莆人之建学立教始于此也。又次之以林光朝者,所以著莆人之倡道学始于此,且以示儒者之准的也。”东峤镇珠江村民出于对这位乡贤的敬仰与尊崇,在当地历史悠久的琼林书院里供奉“南夫子”林光朝的塑像,林光朝的为学与为人仍由当地人口耳相传着。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