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史鉴>详细内容

文王敬贤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高深 时间:2017-03-22 14:26:25 点击: 【字体:

    周朝的奠基者周文王,有一次外出微服访贤,途经一座村庄,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

  一位农妇从树旁路过,手提一只瓦罐,里面盛着面糊。文王连忙问农妇:“大嫂去哪里呀?”农妇告诉他:“丈夫在田间劳作,时已过午,给他送饭去。”文王又饥又渴,见了面糊,更觉得饥肠辘辘。他请求农妇,让一些面糊给他充饥。农妇把手里的瓦罐递给他。文王大口地吞食,顿时精神爽快,口中余味无穷,感觉面糊比王宫里的山珍海味还要香甜可口。

  他谢过农妇,问道:“大嫂,这是什么粮食做的?这么好吃。”

  农妇告诉他:“春荒三月,青黄不接,只有芒麦成熟得早,用它救命度荒。”文王点点头,赞扬芒麦的功劳最大,说它在所有的麦子中,应该占第一位,以后就改名大麦。

  正在田间劳动的丈夫,见日已偏西,妻子还不送饭来,就丢下手中的农活,回家吃饭。走到半路上,丈夫老远看见妻子与一个过路人说话,随后妻子又从客人手中接过瓦罐,转身回去了。丈夫追赶上去,抓住就打。

  文王看在眼里,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想上前劝说几句,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丈夫发完脾气,原路返回到田间去了,农妇则准备回家重新为丈夫做饭。

  这时文王追上农妇,抱歉道:“是我不该吃了你丈夫的饭食,害你遭了打骂。”

  农妇说了一句善意的假话:“客人莫见怪,我丈夫不是小气人,他怪我有失礼貌,没有把客人请到家里招待,才责怪了我。”

  文王听罢思忖道:“我专程出来访问贤德人,眼前的农妇和她丈夫不就是贤德之人吗!”文王便解下一条玉带,递给农妇说:“大嫂今后若遇有急难,就拿上这条带子到京城去找大王,他会帮你解难。”

  文王回到京城,想起香甜的大麦面糊,就吩咐厨房做给他吃。他吃了几口,觉得味道又苦又涩,远不及那农妇做的好吃。

  转眼三年过去了,农妇的家乡遭受天灾,无法度日。这时,她想起吃面糊的客人留下的玉带。夫妻俩便带上它,沿途讨饭,去京城找大王。到了京城,文王将他们安置在王宫,并当着满朝文武官员封夫妻俩为“贤德人”。

  一日,文王又想起那顿大麦面糊来,便让农妇做此美食。农妇做完后端给文王。文王尝了几口,很不好吃,问农妇是什么原因。

  农妇告诉文王说:“饥时糠也甜,饱时肉也嫌。”文王听后拍案称好:“贤德人使我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饱时不忘饥时苦,富贵常记贫贱寒。”

  周文王不只听取夫妻俩的忠言,还广招天下贤德之人。文王不忘初心,把这种美德代代传了下去,从而使周朝江山稳坐八百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