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鱼”看古风
《后汉书·羊续传》记载:南阳太守羊续有个下属见太守大人生活十分清苦,就给他送了条当地的鲜鱼,让羊续改善伙食。羊续不便当面谢绝好意,无奈地“收下”。不久,这位下属想再送一条鲜鱼加深“感情”。不料,羊续却将他叫到后堂,指着早已风干的那条“鲜鱼”,诚恳地说:你前几日送的鲜鱼还悬挂在那里。下属自觉羞愧难当,从此不再送鱼。羊续悬鱼目的有二:一是警示自己不能收鱼,二是告诫别人不能送鱼。此后,南阳郡百姓无不盛赞这位“悬鱼太守”。明朝名臣于谦赋诗称赞:“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下,闲阅床头几卷书。”
羊续在南阳任太守多年没有回家。家乡遭灾,妻儿逃难到南阳投奔他。羊续带着妻儿来到自己的居室。妻儿看到,羊续的整个家当不过是一身麻布衣服和几升口粮、一把食盐而已。羊续无奈地说:“我并非薄情寡义之人,但只有这点东西,拿什么来养活你们母子?”妻儿只好又到别处逃难去了。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朝廷准备任命羊续为三公之尊的太尉。按照当时惯例,所有升官的人,都要向宦官送上千万的礼钱。羊续却让前来宣旨的宦官坐在破旧的单席上,撩起自己身上已经破得掉絮的旧棉袍说:“我的全部家当,不过这件棉袍!”这个宦官扫兴而去,羊续因此未能位晋三公。不久年仅四十八岁的羊续英年早逝,遗言要求薄葬,不接受朝廷赐赠。按当时习惯,二千石级别的高官去世,朝廷要赠一百万钱的丧葬费。然而,羊续的府丞焦俭严格遵照遗嘱,未取一文钱。
在羊续之前,古人拒鱼的佳话也已有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鲁国宰相公孙仪特别喜欢吃鱼。官民争相买鱼送到他府上,公孙仪却从不接受。府上的人感到不解,问道:“您喜欢吃鱼,却为何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呢?”公孙仪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如果我收了他们送的鱼,就会迁就他们,可能因此而徇私枉法,我的国相之职也会被罢免,到那时,我再想吃鱼,人们也不会再送给我。如果我不收他们送的鱼,国相之位就不会动摇,即使靠我自己的官俸,都能保障我有足够的鱼吃。”
羊续悬鱼之举,也为后人所效法。《北齐书·苏琼列传》记载,南清河太守苏琼上任伊始,已卸任的乐陵太守赵颖抱着两个新瓜送上门来。苏琼先是不肯收,赵颖再三坚持,苏琼只好收下,却将两个新瓜置于议事厅门梁上不吃。后来又有不少前来送礼的人,走到门前,一看到赵颖送的那两个瓜还在那里,便打消了再送礼的念头。
《永平府志》记载:清代高占魁初到沾化任知县。沾化临海,水产丰富,渔民富裕。此前,渔民每天出海归来都要给官府送鱼,百姓世代相传,历任官员都习以为常。但高占魁上任伊始,就革除了这一恶习。有人劝他说:沾化县渔产丰饶,价格便宜,作为地方官,每天吃一条鱼不算什么。您何必不近人情呢?高占魁说:“县令吃一条鱼,下属就得每人吃一条鱼,县衙的差役每人也得吃一条鱼。照这样算下来,恐怕每天上百条也不够官府吃。我怎么能带这个坏头呢?”
鱼是中国传统美味,南北均有,各地皆出,营养丰富,老幼皆宜。公孙仪正是因为嗜鱼而拒鱼,既表现出他清高的气节,又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羊续悬鱼既成为千古佳话,又为后世树立起了一个道德标杆,后代悬瓜、悬丝之辈皆望其项背!高占魁拒鱼之事,仅见录于地方州志,其风采却不逊于前辈半分。纵观各位拒鱼之举,皆是从细小处着手,却彰显着彪炳千秋的道德力量。他们的拒鱼之举,都是限制了自己的口福,克服了自己的食欲,损失了一点物质,却获得了百姓的口碑和千秋史册的称颂。这种精神上的收获是任何物质也无法换来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