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交而万物通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中华先贤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习近平主席强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其思想渊源出自《周易》泰卦的彖辞——“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古人认为,天地有“元亨利贞”之德,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共同生养万物,造成生生不息的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阴阳交感,万物化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学习天地阴阳的交感生养之德。泰卦是《周易》中的上上卦,其核心思想就是倡导人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交流“君子道长,小人道消”,达到人际社会关系的普遍和谐、同心同德。“交”与“通”都是《周易》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交”,是从阴阳(自然)之交,推及到男女、君臣和天下同人之交。“通”是从“济通致远”,推及到“上下通泰”和“心灵相通”,归结于“通天下之志”。“交而通”是不同心灵的交流,是交往障碍的消除和心灵的相通,是人与理想世界的价值契合,以及人与人心志的融合。
“天地交而万物通”不仅是儒家独有的观念,更是中国文化共享的理念。中国文化在几千年发展中积淀起优秀的价值理念之一便是彼此之间吸收各自的长处以发展自己,相互之间实现融通,即“交而遂通”。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认为中华民族的先人在公元前5000年到前2000年之间还分散聚居在不同的地区,但在此后的几千年中,“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天地交而万物通”这一价值理念的前提便是多元、共存,意味着接纳、互赏。“不仅要尊重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而且要以由衷的喜悦的心情欣赏它。”中国文化能够延续几千年而不中断,凭的恐怕还是“交而遂通”这一价值理念。
“交而通”是福,“交而恶”是害。注重交流,提倡沟通,不仅是中国人处理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也是进行对外交流时秉承的核心价值。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之初,汉代张骞通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自此以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始终保持着长久的联系。在彼此的交流中,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瓷器、水利技术远播异域,而西方的天文、历法、艺术、农作物传入中国。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共存共荣起到重要的中转站作用,其文化特征依然可见于现在新疆地区的遗址和敦煌的壁画之中。在国与国的交往史上,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件——无论是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七下西洋,还是安敦派使者来汉、马可·波罗的传奇,无一不体现着“和而不同,交而遂通”的文化内涵。两千年的丝绸之路,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络铺撒在欧亚大陆版图上,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与渗透的“运河”。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们所说的“交而通”,其实是提倡各国之间文明的馈赠——把自己的好东西馈赠给别人,也从其他人那里得到回馈,馈赠和接受的过程是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彼此态度是相互尊重、地位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极富活力的文明创新活动,其结果是多种文明互相交融、共同发展,形成全球多元文明的共同繁荣。
“交而通”,恰如其分地描绘出在“一带一路”沿线广阔的地域中,各个国家奋力扬帆的壮阔画面。在这一范围内,正日益构建起包括欧亚非大陆在内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一地区未来的发展,关系到每个成员的利益,因此更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努力。从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到连通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建,到中欧班列的贯通,一个个梦想的实现,使得国家和地区的交流融合呈现“多路推进,两翼齐飞”的进取阵形,全球化互利共通的图景正徐徐展开。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所说,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正深深体现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两千多年前,老子说过:“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助人者,人恒助之。”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命运共同体”的国家交流合作理念:我们要发展,也要让别人发展;我们要维护自身安全,也要让别人有安全感;我们要过好日子,也要让别人过好日子。“交而通”日益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合作共识,而“一带一路”战略则成为沟通各国心灵的桥梁。这座桥梁的构建与维系,“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坚持正确义利观,谋求共同发展长久之策,力促世界相向而行,走出一条相遇相知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