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两昆仑
陈亹,字尚勉,出身书香门第,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中式举人,正统元年(1436年)登进士。历官户部广东清吏司、江西清吏司主事,升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擢升广东布政使。
忠于国事
陈亹少年时就读于父亲创办的鸿江书院,在父亲的调教下勤奋颖悟,学业优等。永乐十八年(1420年),陈亹与胞兄陈翼同榜中式举人,是漳浦县第一家兄弟同科中举,时称“双桂联芳”。家乡建有“双桂坊”,以记此盛事。陈亹中举之后,外出求学,进一步深造,以求功名。他拜长泰县进士唐泰为师,学业大进。明正统元年(1436年)登丙辰科进士第,为三甲第49名(该科进士共100人,一甲3人,二甲35人,三甲62人)。
陈亹登进士后,初授户部广东清吏司主事,转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后升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在任考功郎中期间,他考核官吏持心平正,秉公办事,人称公允。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部落瓦剌已逐渐强盛,瓦剌太师图谋入侵,朝廷大臣多数主张赐给财物以安其心。而陈亹则认为必须加强军事防御力量,以防瓦剌进犯,写了《备边御戎策》呈上英宗皇帝,朝臣们都佩服他的谋略和见识。
天顺四年(1460年),广东布政使缺员,朝臣廷议,推荐陈亹任广东布政使。明英宗召入内殿赐宴,给银钞,为他送行,以示荣宠。当时的广东却是一个是非之地、一个多事之境,正统末年广东黄萧养起义攻广州;景泰末年又有广西浔州大藤峡瑶民起义军攻占高州、廉州、雷州;天顺初年广东新兴、德庆、连州的苗、瑶民相继起义。官军连年疲于战守,百姓更是苦于供役。陈亹受命于危难之际,肩负重托,面对这一烂摊子,他坚持以人为本,宽和仁厚,宽而不纵,平恕不苛,细心体察民情。他有长者的风度,凡事但存大体,缜密伺视机宜;同时,掌握对待少数民族的策略,随机应变,恩威并重,抚慰招安并举。在他的苦心操持下,使得当地战乱逐渐平息,地方重获安宁,民众得以安居乐业,深受当地军民的爱戴。成化二年(1466年),陈亹因病乞请归休,回漳浦鉴湖故里筑卧云山房,徜徉山水颐养天年。
心念桑梓
陈亹在外为官,心系家乡,热心祖地鉴湖及漳浦的公益事业,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从广东引进荔枝良种,为漳浦良种荔枝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
漳浦种植荔枝始于北宋时代,这在北宋仙游人蔡襄著的《荔枝谱》、北宋漳浦人吴与的《荔枝总录》里都有记载,但品种较差,且都采用有性繁殖,品种多变异,果实质量低劣。陈亹在广东任上,发现广东乌叶和金钟荔枝品种十分优良,且繁殖种苗采用无性繁殖的技术(即“高压苗”,民间称“敲栽”),品种长久不会变异。便让其时到广东探望三哥(陈亹)的六弟陈环船运荔枝苗回家乡种植,以后逐渐传遍全县。逐渐,乌石便成为漳浦荔枝的著名产地。
成化二年(1466年),陈亹归休,作《明己赋》抒发情怀。他为官30载,不论身居朝廷或守土一方,忧国忧民,尽忠尽职。晚年归休,热心公益,发挥余热,依然保持着长者的风范,宽和仁厚。《漳州府志》记载其二件事例,一是他的儿子买了一位穷亲戚的田地,陈亹知道后,责备儿子:这样将会断其一家生计,遂将卖契烧毁,将田园归还这位亲戚;二是礼遇厚待胡宗华的后代。胡宗华曾是陈亹父亲的恩师和好友,但其后代衰落,陈亹没有丝毫嫌弃,除经济上支持外,还把女儿许配给胡宗华的孙子,鼓励其努力奋进。
陈亹在家乡致力于兴教育人,为国培育栋梁之材。他重修鸿江书院,教授远近学子,培养人才,在陈亹的推动下,鉴湖文化日臻浓厚,明清时期科举鼎盛,使这一地区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仁人志士,涌现“两布政、四进士、五举人、四贡生、三武科”的科举仕宦。因鸿江书院的影响,鉴湖在佛昙地区起到了文化先导的作用,牵动了整个佛昙地区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影响佛昙港头林氏、下坑杨氏、下赵赵氏和康厝康氏人才辈出。佛昙地区与漳浦乌石地区、漳浦云霄镇同为漳浦县明清文化发达之乡。育才之余,陈亹还夙兴夜寐,著书立说,他撰著的有《梅庵存稿》《经籍要览》若干卷,文章素为世人所推崇。归休后,陈亹还为镇海卫撰写《镇海文公祠记》,为南诏(诏安)撰写《南诏全城记》。
一脉相承
陈亹的侄孙陈奂,字朝美,号古愚,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初授工部都水司主事,管闸河。成化十九年(1483年),调工部屯田司主事。隔年,差往杭州监商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转工部虞衡司员外郎。隔年,转工部都水司员外郎,代行郎中事,总管北畿、山东河道事务。弘治元年(1488年)实授工部郎中。弘治三年(1490年),调任户部广西司郎中,朝臣廷议推荐陈奂前往大同总督军饷,陈奂到任催督有方,应期办理完成,回朝后,皇帝褒奖陈奂故里“代代出公卿”,并殿赐镪宝送行。弘治四年(1491年),升贵州布政使司右参议,陈奂向巡抚建议,疏请设置都匀府,加强行政管理。后上疏请求归休,获准致仕。
一脉相承两布政,家国情怀传美名。兢兢业业担国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陈亹、陈奂叔侄二人,跟古往今来许多的清官良吏一样,无论居于庙堂,还是归于草泽,都在支撑着家国昆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