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
以物铭志,这是古今仁人志士表达理想、信仰和情操的一个共性。方志敏生前,卧室里挂着一帧自题条幅,写着两行二十二个字,以此终生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田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方志敏爱松之苍劲、竹之坚韧、梅之寒俏、兰之清香。他的女儿,均以松、竹、梅、兰取名。方志敏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诗,也是描写竹之风骨的。1935年1月,他率部在皖南的冰天雪地里转战。有一天,面对一片竹林,他在雪地上写下一首以竹铭志的五绝:“雪压竹头低,虽低不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描绘或吟咏松、竹、梅的诗书画。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节操。就如松柏在寒冬中依然屹立不动,故苍松被列为岁寒三友之首。唐朝白居易的《池上竹下作》曰:“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节(后人误传为“解”)心虚即我师。”诗中以竹茎的中空隐喻人要谦虚,竹节分明表示人要有节操。坚贞挺拔的竹子,被文人们喻为君子品格。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梅花则顶风披雪,寒中绽放。松竹梅三者都有风雪不凋的刚毅和坚韧,被世人称为“岁寒三友”,比喻人格的高尚。
“岁寒三友”最早的“组装”者是苏轼。北宋神宗年间,苏轼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他靠好友帮忙,开垦了一片旧营地,被当地人称为“东坡”,所以苏轼便自称“东坡居士”。除栽种稻、麦、桑等农作物,他又在田边筑起一栋小屋,取名“雪堂”。他在雪堂的四面墙上画满雪花,还在院子里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
有一天,黄州知州徐君猷特地到雪堂来探望苏轼。他见雪堂周围荒凉寂寥,雪堂内满眼都是“白雪”,就打趣地问苏轼日常起居:“您不感到太冷清、太寂寞了吗?”苏轼指着院内枝叶扶疏的花木,顺口吟出两句诗来:“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思是说,风声沥沥,泉水淙淙,是两部最优雅的乐章,而四季常青的松树、枝干挺拔的绿竹、凌霜傲雪的寒梅就是雪中相伴的三位好友。徐君猷见苏轼虽身处逆境,犹能以“松、竹、梅”自勉,保持着正直坦荡的品德,便对他格外敬重与关照。自此以后,人们便依苏轼诗中之意,把松、竹、梅合称为“岁寒三友”,取其坚贞高洁的品格与节操。
在我国文学史上,词在苏轼的笔下一洗花间绮艳的风格,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表现了高超的人生悟境。苏轼把宋词从描写闺秀相思的局限中解放了出来,可以议道论禅,可以描绘悲欢离合,可以畅谈人生哲理和生老病死等自然法则。他四十岁出知密州时,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中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便是以小词写壮志。他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激荡人心,另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意境悠远,足以让其流芳百世。
那时欧阳修早已名满天下,被尊为文坛泰斗。他对任何人的文章发表意见,或一字之褒,或一字之贬,就足以关乎某学人之荣辱成败。当年一位学者说:文人可不知刑法之畏,不知晋升之喜,生不足欢,死不足惧,但怕欧阳修之贬损。欧阳修见到年轻的苏轼,回家就告诉儿子:“三十年之后没有人会再记得老夫了。”此后他一直力荐苏轼,终生为苏家的良师益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