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史鉴>详细内容

孔子周游列国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陈彧之 时间:2017-10-09 16:42:56 点击: 【字体:

    公历 928日 ,是孔子诞辰纪念日,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距今已有2568年了。2014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思的是,孔子的学说可谓妇孺皆知,但孔子的人生经历却不为我们注意。在孔子长达73年的一生中,曾有14年时光在外漂泊,这段周游列国的经历,或许是我们更好读懂孔子的一把钥匙。  

  一  

  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这一年他已经55岁了。此前,孔子身为鲁国大司寇,专心政事、成绩出色,而这却招致了邻国齐国的嫉妒。《史记·孔子世家》谈到了齐国人的担心:“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于是,齐国设计离间孔子在鲁国的关系,此计成功,而孔子也无法留在鲁国了。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是卫国,他在这里待了十个月。孔子周游列国,带着他的众多弟子,在辗转于各国的途中,孔子与弟子们仍旧讲学释疑,在生活上则相互扶助,或许这一个比喻是恰当的,孔子周游列国的队伍,是一个温暖的小家,也是一个流动的课堂。与老子独自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相比,孔子人数众多的队伍的确惹人注意,而这竟成了孔子离开卫国的原因之一。有人提醒卫灵公,孔子为什么带着这么多人到卫国来,不是鲁国指使他这么做的吧?卫灵公派人监视孔子的举止,孔子随即决定离开卫国。  

  从卫国都城离开后,孔子一行来到了匡城,这是卫国边境上与晋国相邻的一座城池。孔子刚到匡城就被匡人拘禁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被拘的理由是因为“孔子状类阳虎”,阳虎是鲁国大夫,曾对匡人施暴,匡人痛恨阳虎,以至于将长得像阳虎的孔子拘禁。这理由实在让人无奈,阳虎曾侮辱过孔子,官德败坏,孔子对他何尝不是痛恨呢?  

  孔子被拘禁五天后,落在队伍后边的颜渊才与孔子会合,孔子甫见到他便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颜渊答道:“您在我怎么敢死!”颜渊是孔子最杰出的一位弟子,孔子尝赞誉他安贫乐道的天性——“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颜渊的字)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虽然被困匡城,颜渊没有惊慌失措,经历了许多磨难、了解了许多道理后,惊慌似乎成了多余的情绪。  

  在匡城最艰难的日子中,孔子对弟子们发表了一段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演说: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要说清这段话中的“文”并不容易,简单说来,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礼乐文化。孔子认为,文王死后,礼乐文化不是经过我们的努力保存下来了吗,如果天丧斯文,我们还能将礼乐文化保存下来吗,倘若天不丧斯文,匡人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这种深沉的文化承担意识,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指引着后世的有志之士继武前贤、开拓创新。  

  二  

  离开匡城后,孔子又回到了卫国都城,卫灵公为先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抱歉。孔子在卫国度过了三年时光,离开卫国后,孔子经曹国到了宋国。正当孔子与弟子们在一棵树下练习礼仪时,宋国的司马桓 却领着一队人来砍树,他来孔子这里的目的当然不是要砍一棵树,而是要孔子的命。弟子们都劝孔子速速离去,孔子自信地说道:“天生德于予,桓 其如予何!”然而,宋国是不能久留了,孔子辗转到了陈国,这时应是公元前492年。  

  陈国夹在楚国、吴国之间,饱受两国的侵扰。孔子这样一位治国之干才来到陈国,陈国却只是将他视为一位博物学家而已。有一回,陈 公指着一只被射杀的隼,问孔子贯穿隼的箭可有什么来历,孔子回答道这是来自肃慎(古代东北游猎民族)的箭,武王克商后,命各地进贡方物,肃慎进献的便是这种箭,后来这种箭又分给了陈国等国。陈 公派人去仓库中找这种箭,果然找到,证明孔子所言不虚。  

  孔子在陈国待了三年,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而陈国亦处在动荡中,孔子想不如离开这里吧,恰好楚昭王来聘,那就去楚国看看吧。前往楚国,必须经过蔡国,与陈国的处境一样,蔡国亦饱受楚国与吴国的侵扰。陈国与蔡国的大夫对于孔子前往楚国一事忧心忡忡,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孔子乃贤者,一旦为楚国所用,楚国必将更加强大,而陈国与蔡国的处境将更加危险,正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言:“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陈国与蔡国的大夫联合起来,派人包围了孔子一行,孔子一行不久就断炊了,一些弟子也因此病倒了。  

  这也许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旅途中所遇到的最危险的情况,以致后世常用“陈蔡之厄”来指称旅途中遇到的种种艰难。不过,孔子此时仍弦歌不辍。这让弟子们无法再保持平静了,他们与孔子交谈时已是面有怒色了。  

  子路问道:“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无论君子小人,皆不能免于穷厄,然而君子面对穷厄,仍能固守秉性,小人面对穷厄,则无所不为、胡作非为。不过,孔子的这番话并没有拂去子路心头的焦虑与疑惑。他又将子路叫到跟前,问他我们何以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子路认为也许是我们的仁德不够,或者是我们的智慧欠缺?孔子对他的回答不满意,又将子贡叫到跟前,问了他同样的问题,子贡认为是夫子的理想太高了,也许应当降低一些?孔子直斥子贡没有远大的志向,让他出去把颜渊叫来。无怪乎颜渊是孔子最杰出的一位弟子,他以为夫子理想高远,因此不见容于世,但这又有何妨呢,唯此方才显示出夫子的道德学问啊。倘若我们不能揭示出心中的理想、提出实现它的办法,这是我们的耻辱,而当我们做到这些后,我们便问心无愧了。  

  孔子十分满意颜渊的回答,甚至开玩笑说要是颜渊富有了,愿做他的账房先生。颜渊的这番话讲出了孔子的想法,而这正是孔子度过此厄的心灵支柱。“虽千万人吾往矣”,这虽是孟子的话,但用来描述孔子此时的心境再合适不过了。  

  三  

  陈蔡之厄最终是这样解决的,孔子派子贡前往楚国,楚国派兵护送孔子一行到了楚国。孔子本是受楚昭王的邀请来到楚国的,也许孔子抱着在这离家千里之地施展抱负的宏愿,但迎接他的却仍是猜疑。楚国令尹子西提醒本欲重用孔子的昭王:“今孔丘(丘是孔子的名)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  

  孔子在楚国碰壁,决意离开,第三次来到了卫国,这一次他在卫国又待了三年。与前两回在卫国的境遇不同,这一回孔子受到了重用。孔子的运势似乎在好转,正是在卫国的这三年,他看到了回鲁国的曙光。孔子的弟子冉有率鲁国军队打败了进犯的齐国军队,鲁国大夫季康子问冉有的军事才能是生来既有的,还是后天学来的,冉有答道自己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进一步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冉有对于自己的老师不吝啬赞美之词,这似乎打动了季康子,季康子希望延聘孔子,冉有告诫他倘若打算延聘孔子,就要摒弃小人之言。不久,季康子就派人将孔子迎接到了鲁国。  

  孔子回到鲁国时已经68岁了,他在外漂泊了14年,不可思议地完成了这趟充满波折与无奈的旅行。今人李长之为孔子做传时,谈到了这14年在孔子一生中不同寻常的意义:“在这十四年中,孔子增加了许多经验、知识,他也接触了一些和自己见解迥然不同的人物,这就使他的眼界更广阔,观察事物的能力更深刻了。”  

  回到鲁国后的孔子,花费了许多精力在整理古籍上。孔子晚年喜读《易经》,乃至“韦编三绝”(连接竹简的牛皮绳子多次断裂,后世用来形容读书勤奋),他还为《易经》撰写了若干阐释性的章节;《诗经》流传下来的有三百篇,据说本有三千篇,孔子依据是否合乎礼义的标准选出了这三百篇;孔子还编写了《春秋》,在历史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政治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回到鲁国后的创作,是中国文化史上另一个重要时刻。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