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史鉴>详细内容

“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祖国”——“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故事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8-12-20 16:53:25 点击: 【字体:

郭永怀,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周恩来听到他因飞机着陆失事而遇难的消息失声痛哭。2018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2018125日是郭永怀牺牲50周年纪念日。本刊特编发此文,以资纪念。

  郭永怀,山东荣成人,1909年生。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赴加拿大、美国留学。1956年回国后,担任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与我国核弹、导弹、人造卫星的研制过程。1968125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享年59岁。

  回国之前烧掉所有手稿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郭永怀激动万分,作为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终于有了报效祖国的时机。但是由于中美关系紧张,他回国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1955年,日内瓦外交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人民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美国取消了禁止中国学生出境的禁令。10月,钱学森回国了。临行时,钱学森和师弟郭永怀约定,一年后在大陆共同为祖国崛起效力。当时的郭永怀已是康奈尔大学的终身教授,月工资高达800美元,这还不包括他的稿酬、科研酬劳等收入,生活十分富足。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回忆:“钱学森一归国,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盘算着回国的事。那时美国的许多朋友、包括已经加入美籍的华人朋友都劝他,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已经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记挂着那个贫穷的国家呢?”对此,他坚定地说:“我当年出国,就是为了学成后回国!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祖国。”

  依据美国法律规定,未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手稿,即便是个人的研究成果也不允许带出美国。1956年初夏,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师生为送别郭永怀夫妇而举办了野餐晚会,郭永怀在与同事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的同时,突然拿出了自己10年积累的厚厚讲义和未公开发表的手稿,一页页地投入烤肉的炭火里。这些手稿凝聚着他十几年的心血,有的几近成书,全都付之一炬,烧成灰烬。这一情景使大家都沉默了,美国的同事和学生都深深惋惜:“郭先生,我希望您改变计划留下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同学非常钦佩地表示:“老师,您给我们指明了道路,我们应当回到我们所属的地方去!”欧洲的学生们也完全理解:“先生,以您的学术成就,走到哪里都会做出对人类有益的贡献。”

  李佩对此也感到非常可惜,但是郭永怀却说:“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子里,谁也拿不走!”同年9月,郭永怀和李佩登上了开往祖国的“克里弗兰”总统号游轮。开船前,美国特工突然登船,专门搜查同行另外两位华裔科学家的行李。此时,作为妻子的李佩才真正理解了郭永怀焚毁讲义和手稿的良苦用心。

  为国防科研倾注大量心血

  回国后,1957年,郭永怀担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分管六室。1960年,根据国家安排,兼任二机部九所副所长,九所就是现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负责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他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很少有人知道他在从事原子弹方面的研究。

  郭永怀负责原子弹工程的总体设计、引爆方式和核航弹的轻量化等工作,同时在其他领域也提出很多前瞻性的意见,而这些意见的基础研究工作,部分就在力学研究所完成。当时,对于铀的同位素分离,一般采用气体扩散法和电磁分离法,需要庞大的工厂和昂贵的设备,美国的“曼哈顿工程”中,单单一个项目的电磁铁就用了1.47万吨白银。1962年,郭永怀提出用电磁离心方法分离同位素的构想,如果成功了,就可以用一台小型设备代替庞大的气体扩散工厂,这项工作的基础研究落到了磁流体力学实验室,也就是六室身上。

  由于当时片面强调工程技术,忽视理论研究,有人将六室说成是郭永怀的“自留地”,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典型”。但郭永怀并不退缩,他耐心强调:“科研机构应该进行探索研究,不能等待别人来提出要求。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不同,许多问题生产部门照顾不到,我们不能只看眼前。”他不但在磁流体力学室反复重申他的主张,就是在所里的会议上,也是全力保护这个基础研究室。

  在一次讨论调整研究课题的会议上,业务处根据院里的文件要求,提出一份调整紧缩课题的清单,其中对郭永怀直接领导抓的一个题目,以“无明确应用目标”的理由建议撤销。郭永怀静静听着,直到最后要定案时才缓缓站起来说:“我一直不说,不是我不想说,而是不好说,现在我不得不说了,这个题目不能撤,这关系到同位素分离的关键技术。”在他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六室涌现了许多专著和论文,成为我国电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之一,为受控热核反应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牺牲时紧紧抱住绝密资料

  二二一基地位于青海高原上,海拔3800米,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生存环境极其恶劣,50多岁的郭永怀和大家只能喝碱水、住帐篷。他们经常吃不饱,饿着肚子搞实验。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后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后,郭永怀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核弹的武器化研究。同时,他还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由于长期从事这种绝密工作,郭永怀和家人聚少离多,他年幼的女儿过生日时向他讨要礼物,郭永怀满怀歉意地指着天上的星星说,以后天上会多一颗星星,那就是爸爸送你的礼物。

  196812月,在试验基地,一组准确的数据终于被测算出来。由于这组数据直接关系到第二代导弹核武器的成功与否,所以郭永怀急需赶回北京。其实那时候为了保证安全,周总理是不允许这些大科学家轻易乘坐飞机的。但为了赶时间,郭永怀还是整理好绝密资料,层层包裹装入随身携带的公文包,匆匆赶往机场。郭永怀说,他最喜欢夜航了,因为夜航打个盹儿就到了,不会耽误第二天的工作。

  125日凌晨,郭永怀乘坐的飞机抵达北京机场时,发生了意外,不幸坠毁。通过残破的手表,工作人员辨认出了郭永怀。找到遗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失声痛哭,他们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郭永怀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在费了很大力气将他们分开后,发现那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夹在两人中间,数据资料完好无损。

  就在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实验获得成功。祖国没有忘记他,人民没有忘记他,在他牺牲30年零9个月后,1999年,他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