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史鉴>详细内容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9-04-15 15:22:18 点击: 【字体:

   ●中医上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党员干部面对物欲横流的侵袭、纸醉金迷的奢华、灯红酒绿的诱惑、千方百计的围猎等,必须善养浩然之气,筑起坚不可摧的思想防线和精神堤坝。

  广州市越秀公园内的博物馆长廊中,陈列着一块高大的石碑,碑上刻有“贪泉”两个大字和东晋末年广州刺史、著名廉吏吴隐之所作的《酌贪泉》。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诗意为:古人都说此水为贪泉,喝上一口就会贪得千金。但如果让伯夷、叔齐那样品德高尚的人来饮此水,也始终不会改变那颗圣洁的心。

  这首述志诗不事雕琢,寓意深刻,它告诉人们:一个人能否保持清廉,关键取决于自己,不能归因于外在环境。更可贵的是,吴隐之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晋书·良吏传》上说他在广州刺史任上数年,“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其一生清操不渝,堪为清官楷模,子孙也“常以廉慎为门法”,保持着孝敬友爱、廉洁恭顺的作风。可见,真正的清廉之士,不管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都会保持“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不仅不会改变其高洁操守,还会如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写,“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明人尹凤岐诗曰:“珍重平生清节在,不妨引满酌贪泉。”贪不贪,不在“泉”;廉不廉,在其心。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舟必漏而后水入,土必湿而后苔生。”“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外疾之害,轻于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于泰山,而莫之避。”这些古训一再警示我们:党员干部做到清正廉洁,贵在正心修身、不易其心,锻造金刚不坏之身。《朱子语类》写道:“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只要心存正气,就会坦荡立于天地间,何来歪风邪气缠身?一些党员干部跌入违法犯罪的腐败泥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不能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不能时刻用党纪国法来严格约束自己,丧失了共产党人应有的高尚节操。

  时下,有的贪官在反思自己走上不归路的轨迹时,总是归因于“环境影响”“外界诱惑”或“各种围猎”,这只不过是为自己的堕落寻找借口而已。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明贽论》云:“清越而暇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掩饰自己的缺点;情操洁白的人,外物不能污染他的灵魂。从政贵在自律,自律才能保廉。中医上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党员干部面对物欲横流的侵袭、纸醉金迷的奢华、灯红酒绿的诱惑、千方百计的围猎等,必须善养浩然之气,筑起坚不可摧的思想防线和精神堤坝。唯有以至刚至强的自制力,练就百毒不侵的免疫力,进而产生所向披靡的战斗力,赢得强大的向心力,才能具有“一言而万民齐”的号召力。这也就是北宋王安石所讲的,“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当然,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讲,仅有“自洁”是不够的,还应敢于改造“外污”,旗帜鲜明地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实现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从这个意义上说,徐特立先生所言“要入污泥而不染,不是不入污泥;要改造污泥,不是任污泥存在而不管。入污泥而不染,比不入污泥高强;改造污泥,比入污泥而不染更高强”,值得深思记取。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