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吕氏家族:吕门知府三代贤
大清王朝三百年,上下官吏万万千。
宦海沉浮众生相,吕门知府三代贤。
自古以来,人称官场凶险,仕途艰难,然而在近300年的清王朝时期,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的吕氏家族中,吕又祥、吕昌际、吕士淑祖孙三代知府秉承“爱民、惜民、怜民”的家训,前后连续在各地主政近70年,人生的传奇轨迹虽各不相同,然而辞世时,同僚为他们撰写祭文,民众为其树碑,实属罕见,吕氏祖孙为何能历经艰险终成大器,值得世人深思与研究。
吕又祥(生卒年不详),字凤图,号少孤,祖籍安徽。清康熙年间其祖辈迁居沭阳韩山,寒门出身。幼时,吕又祥父亲因抵抗暴征被酷吏群殴惨死,临死时咬指写下殷红的血书,要求后人如有为官者,必要“爱民、惜民、怜民”,血书被收藏于楠木小盒中。后来,母亲将楠木小盒交给吕又祥。从此,血书家训父传子,子传孙,秉承祖训,代代相传。乾隆八年至十年,时任沭阳知县的袁枚(1716-1798),慧眼识英才,力举吕又祥出仕,成为朝廷命官。吕又祥任湖南省常德知府时,用自己的俸禄救济灾民,并亲自在府衙内的废地里挖地种菜,将节约下来的俸禄办学。因劳碌过度辞官回家养病,临行前,竟有千人下跪,拜别吕公。吕又祥卒年70岁,袁枚痛苦奋笔撰写《常德府吕君墓志铭》,述其生平事迹,使其流誉后人。
吕又祥之子吕昌际(1735-1807)先后任山西省平阳、太原知府,为官清正、执法严明。任山西平阳府知府时,时大旱,他力请轻徭征,借社、义两仓存粮济民,修平阳书院,栽培人才。任太原知府时,率民疏浚,筑风峪口石坝,平水患,太原人为他建祠于河堤,造像祭祀。父殁辞官回家赡养老母,广做善事,拿出自己的俸禄帮助地方办学、修水利。他本人寿终时,沭阳全城民众空巷而出为其送葬。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费淳在其死后为其撰写墓志铭,颂其“生为众母,治称神明”。
吕又祥之孙吕士淑(1784-1820)任江西省吉安府知府时,严禁属吏馈赠,自身生活清贫,废寝忘食到疫区查巡诊治瘟疫,自己身染重病,仍不忘为民办事,累病逝于任上,年仅36岁。妻子和幼儿扶棺领柩返回沭阳故里时,吉安府全城各巷皆空,万民啼哭,悲声震荡长空,吉安人于书院道心堂立其神位,春秋祭祀。
吕又祥、吕昌际、吕士淑祖孙三代在湖南、山西、江西等地主政中历经宦海沉浮,幸有血书家训指引代代吕氏后人,一路险象丛生中披荆斩棘。沭阳吕家一门三知府的往事,也为我们揭示荣辱之理、阐述为官之道,其优秀的家风故事和鲜活的历史人物,发人深省,令后人在回味中收获灵魂的滋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