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史鉴>详细内容

现代文人教子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9-12-26 15:44:56 点击: 【字体:

鲁迅:顺其自然,不多给孩子打击

鲁迅和妻子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因为许广平曾经在信中称鲁迅为“小白象”,周海婴刚生下来时皮肤红红的,所以鲁迅亲昵地称他“小红象”。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哭闹着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这足以显示出父爱。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次日,天津《大公报》发表了他的遗嘱,其中写道:“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周海婴一生追求“做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为了一名无线电专家。

梁启超:求学问不是求文凭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的态度提出建议。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子女求学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丰子恺:反对培养“小大人”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并专门创作了一幅讽刺漫画《小大人》,缘起是他曾看见:男孩被父母穿上小长袍马褂,戴上小铜盆帽,教他学父亲走路;女孩被父母带到理发店里去烫头发,在脸上涂脂抹粉,教她学母亲一样。在丰子恺眼中,这样的“小大人”简直是“畸形发育”。

丰家“老六”丰一吟说:“爸爸特别反对家长按照成人的观念去干预孩子,他从不要求孩子们做什么,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任由我们根据兴趣发展。”丰一吟读完初一就不想读了,丰子恺送她去学美术,但丰一吟没有兴趣,在学校,别人学绘画,她逃课去学唱京剧,“父亲没有怪我,还去看过我的京剧表演”。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1947年,丰子恺步入知天命之年,在与子女的“约法”中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