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相王淮
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末年,二十岁出头的王淮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针对当时官场明哲保身、庸碌无为的现象,他上书批评“大臣养尊,小臣持禄,以括囊为智,以引去为高”之现状,希望能“正朝廷以正百官”,其言令众人看到了王淮的胆识。绍兴年间,金军咄咄逼人,大有吞并南宋的意图,当朝宰相汤思退力主撤兵议和,有负众望,王淮首谏,直言其数十条罪过,汤思退被罢免。此外,像吏部侍郎沈介欺世盗名、大将刘宝搜刮民财交结权贵等,他都一一弹劾。
这个王淮是何许人也?王淮,字季海,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幼时“力学属文”,二十岁登进士第,赴任台州临海县尉,郡守萧振一见他就认定其日后必成大器,而王淮日后果然不负所望。
王淮在监察御史任上不畏权贵,敢于直谏,而且所言颇有见地,如他曾上奏“自治之策”:“治内有三,正心术,宝慈俭,去壅蔽;治外有四,固封守,选将帅,明赏罚,储财用”,高宗对此深为佩服。
王淮于“选将帅,明赏罚”上考虑周全。淳熙二年(1175年),王淮擢升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当时,文州一带少数民族侵扰边地,朝廷派库彦威、田淇前去弹压,均以失利告终。朝中有官员将战败归咎于库、田二将的失职,上奏请求治他们的罪。只有王淮站出来说:“库、田二将出师不利,然二将均战死沙场,如若还要论罪,怎能使后继者安心打仗而无后顾之忧?”皇帝经过深思熟虑,认为王淮的话有道理,并且认为他“临事尽公,人无间言”,选用了王淮推荐的武将开赴前线。
王淮认为:“授任官职应当以贤能与否为评价标准,而不在于表面的形迹。确实贤能的人,不会由于他是乡党故交而弃之不用;不是人才,也不敢因为自己的私心而提携。”皇帝认同这一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辛弃疾、陆游、朱熹等都受其推荐,朝中一时人才济济。
由于连年交战、议和,国家府库萎缩。为了裁减支出,朝廷有意将武将的祠禄官(祠禄官是宋代独有的现象,宋代宫、观、岳庙所设提举、提点、宫观使等通称祠禄官,祠禄官并不亲临宫观,是享用廪禄的闲职,本意是佚老优贤,文武官员皆有一定名额的祠禄官)名额省减,王淮便提出异议:“立有战功之人,壮年时加以使用,让其为国出力,年龄大了就抛弃不管,这怎么可以呢?”朝廷在经过考虑后,决定一仍其旧。
其时辛弃疾平定江西寇贼,王佐镇压湖南寇贼,刘焞平息广西寇贼,王淮均处置得当,论功行赏亦公正无私,孝宗表扬道:“陈康伯(高宗、孝宗两朝宰相)虽有声望,处事则不如卿。”淳熙八年(1181年),王淮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事,不久官拜左丞相,进至仕途巅峰。
有一回,天长县遭水灾,七十多户人家受害,有人认为这样的小事,不必上奏朝廷了,王淮痛斥,认为一国之君必须时刻关注天下百姓的安危,责成有关官员立刻如实上报。又有一回,镇江发生饥荒,饥民强行借粮,地方官请求严惩他们,王淮说:“法令规定,饥民有罪也不至于处死。”没有应允其请求,并且要求开仓放粮,赈济百姓。
淳熙十六年(1189年),王淮去世。光宗闻之,停止视朝,赠少师,谥文定。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