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织不辍的贤母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古代女性操持家务,与孩子朝夕相处,她们对孩子的教育,在叮咛与唠叨中关怀备至,虽不轰轰烈烈,但如春风化雨,久久不忘。
让我们先来看一位春秋时期的贤母敬姜。有一日,敬姜见儿子公父文伯放学回家时,朋友随他进了堂屋,捧着剑对他立正,所施行的礼节如同侍奉父兄一样。敬姜认为这是儿子骄傲自大、不求上进的表现,对他说道:“昔日武王脚上系袜的带子断了,他环顾左右,不好意思让别人结袜,自己弯腰俯身系上。”接着,她又举出周公、齐桓公,周公礼贤下士、殷切求才,“一食而三吐哺,一沐而三捉发”,他还拿着礼物到庶民间拜访了七十多人;齐桓公有三个诤友,五个谏臣,还有三十个人每天都能指出其过失,因此能成就霸业。敬姜认为这二圣一贤尚且甘居人下,所结交的都是比自己优秀的人,而儿子年纪轻轻,职位低微,结交的都是不如自己、可供使唤的人,这只能使孩子越发骄傲,而并不能使其有所长进。
文伯向母亲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乃择严师贤友而事之,所与游处者,皆黄耄倪齿也”。文伯后来做到鲁相,敬姜犹纺麻不辍,文伯说:“我们这样的人家,母亲您还要纺麻,别人恐怕要笑话我了。”敬姜不以为然,让儿子坐下,教导他:“从前,圣王选择贫瘠的土地安置百姓,让他们从事艰苦的劳动,因为无所事事便会滋生邪恶,泯灭善良。在劳动中,人们体会到什么是正义,从而心向往之。那时,无论大夫平民,也无论男女,都要作出成绩,有过失就要受到惩罚,这是先王的训诫。我希望你一定不要废弃先人的传统,而你却有为什么不自己图安逸的想法,我真怕你父亲的基业被你葬送了。”敬姜反对儿子好逸恶劳,认为勤劳俭朴有助于培养良好德行,这一点连孔子也要求“弟子志之”,让弟子们记住敬姜的话。
隋朝名臣郑善果的母亲崔氏,贤淑聪慧,可与敬姜媲美。郑善果因其父为国家尽忠而死,承袭父亲的爵位开封县公,食邑一千户。郑善果年纪轻轻,即授予沂州刺史之职,后改为景州刺史,不久又转任鲁郡太守。
郑善果缺乏经验却又肩负重任,崔氏对他很不放心,他到厅堂处理政务时,崔氏经常坐在屏风后面的椅子上,观察儿子如何处理政务。当听到他分析判断合乎理法时,就很高兴,等他回来,与儿子有说有笑。如果郑善果行事有偏、断案不公,或者随意发怒,崔氏就回屋用被子蒙着头哭泣,终日不食。这时,郑善果便伏在床前,也不敢起来。崔氏对他说:“我这并非是生你的气,而是觉得愧对你们郑家。你年幼承袭了父亲的封地,官也做到刺史、太守,这些难道都是靠你自身的才能与功绩打拼出来的吗?想你先父,忠义勤奋、公正清廉、从不谋私,最后以身殉国,我也盼望你有他那样的心志。我年轻守寡,对你只有慈爱而无威严,使你不懂礼法,这怎能承袭父辈功业呢?你随便发脾气耍威风,一心只知骄横纵乐,处理政务有失公平,如此一来,家风败坏、丢官失爵、损害律法、自取罪责,我死后有何面目去地下见你父亲呢?”这番话使郑善果十分震惊,此后,他处理政务更加谦恭谨慎,为政清明。
崔氏教育儿子注重言传身教。家里只有在祭礼或来客人时才喝酒吃肉。崔氏平日总是自己纺线织布,直到深夜才休息。郑善果劝母亲:“儿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此?”崔氏听了很不高兴,叹气表示:你的俸禄是天子用来报答你父亲为国捐躯的恩赐,应当散发供养亲戚和那些穷苦百姓,以此布施你父亲的恩惠,家里人怎么能独享朝廷赐予的好处呢?况且,上自皇后,下至大夫之妻,都有劳动的义务。如果贪图享受,什么事也不干,就是骄纵安逸之人。我虽不懂得礼法,难道可以败坏自己的名声吗?郑善果听了,赶紧向母亲道歉。
崔氏的言行对郑善果影响很大,他在州郡为官任职,都自备酒食拿到衙门里去吃,“公廨所供,皆不许受,悉用修理公宇,及分僚佐”。由于郑善果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尚俭戒奢,隋炀帝特派遣御史大夫张衡慰劳他,考核他为最优等的官吏,授予他光禄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用高尚的品格铸魂育人,是父母的义务。贤母敬姜、崔氏教育儿子以德为先、胸怀宏志、戒贪止欲、勤劳俭朴,我们今天读其教子的故事,应当有所体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