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史鉴>详细内容

精忠正气壮山河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时间:2021-02-19 11:21:09 点击: 【字体:

河南汤阴是岳飞的故乡,图为汤阴宋岳忠武王庙(即岳飞庙)大门。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一个寒冷的冬日,一位母亲在即将出征的儿子背上刺上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寄托了一位母亲对儿子为国出力、建功立业的希望。

  这位从戎报国即将赶赴疆场的儿子,就是后来威震四方的抗金名将——岳飞。这个故事就是流传千古的“岳母刺字”的故事,故事发生地就在河南省汤阴县。

  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生于河南汤阴县孝悌里岳家庄(今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南宋绍兴十一年底(1142年)被害于杭州大理寺监狱,他三十九岁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千百年来,岳飞尽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家喻户晓、千古传颂;其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伟大精神,不仅深深影响着岳氏后代,也成为中华儿女修身、立业、报国的典范。

  一

  汤阴是岳飞的故里,位于县城岳庙街的明清古建筑群岳飞庙(又称宋岳忠武王庙)是汤阴县的文化地标。它占地6300余平方米,有殿庑建筑百余间,建筑精美、碑碣林立,每年吸引着数十万计游人来此感受岳飞的人格力量。

  在大殿前神道东侧,有一通碑十分引人注目,碑的正文写道“王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此碑是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山西布政使吴钟英前来汤阴祭拜岳飞时立下的,落款上方有“瞻拜者省之”五个字,表达了立碑者对岳飞的崇敬之意。

  史料记载,南宋初年,朝廷内忧外患,宋高宗在一次与岳飞的谈话中慨叹“天下不太平”。岳飞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岳飞对当时纷乱时局的认识与思考。

  与之相呼应的是大殿门柱上的一副楹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横批“乃武乃文”。这是由清朝同治年间的榜眼何金寿题写的,这副楹联也巧妙借前人的诗句道出了岳飞“不爱钱、不惜死”的精神内涵。

  作为一代抗金名将,岳飞带领威震敌胆的岳家军勇杀敌寇“不惜死”的故事不必多说,他“不爱钱”的清廉操守同样令人赞叹。

  《鄂国金佗续编》中提到,因为岳家军抗金屡建奇功,所以经常得到朝廷的赏赐,有时多达数十万贯。但岳飞“毫发不以为己私”均如数分给了将士们,自己“一钱不私藏”,以至于当时人们称岳飞为“清贫大将军”。还有一次,前方战事紧急,物资匮乏,他便下令将宅库里朝廷赏赐给他的私人物品变卖,筹款造良弓二千张。有部下提醒他说“此军器,当破官钱”,岳飞答道,那还要上几个札子才能求来,现在着急用,还是自己解决吧。

  岳飞的“不爱钱”还体现在他的“不置私产”上。由于岳飞战功显著,宋高宗欲在都城临安为他建造府第,岳飞却不肯接受,他说:“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不置私产,光明磊落,一心为公,是岳飞为官的真实写照。宋人袁褧所著《枫窗小牍》记载:岳飞遇害时,被勒令没收全部家产。可他的全部家当,仅止朝廷所赐镶玉腰带数条,作战铠甲数件,几件习武兵器,几件丝织衣衫,粮食约数斗,银钱若干串,以及藏书而已。

  国家的繁荣强大,需要清廉的文官治理,需要英勇的武官来维系,岳飞用一生的努力做到了清廉、英勇的统一。尽管他的结局是一个彻底的悲剧,他美好的梦想为奸佞所刺破,但其伟大的人格力量长存世间,影响至今。

  二

  岳飞的成长以及其勇猛刚正性格的养成,和母亲姚氏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他曾在一段奏章里说,父亲早年病故,全靠母亲抚养教育,岳母的励志教育影响了他的一生。

  靖康元年,随平定军出征的岳飞突围回到家乡,他目睹了战后家乡的惨状,心中愤慨,意欲再度投军抗金,可是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母亲深明大义,不仅没有阻拦儿子,还在儿子背上刺下了“尽忠报国”四字,激励儿子竭尽全力报效国家,勿忧家事。岳飞将这四个字牢记在心,践行一生,并将其化为朴素笃实的家风,从严要求家人、认真教育子女。

  岳飞生活简朴,平日在家只穿麻布衣服,不着绸缎,对家人也如此要求。《鄂国金佗稡编》中有一段记述,有一回,岳飞偶尔看到妻子李娃穿着缯帛(丝绸的统称)衣裳,很不高兴,认为这有些奢侈,便责怪了她。从此之后,全家人不敢再穿用丝绸了。岳飞在饭食上也十分节俭。有一次,岳飞发现饭桌上多了一道红烧鸡,查问后得知是州府送来的,随即传命下属,不许收受地方馈赠的佳肴。

  岳飞要求子女们每天完成学业后,到菜园里劳动,并对他们说:“稼穑艰难,不可不知也!”岳飞长子岳云十二岁从军,被父亲编入部将张宪的队伍中,当了一名小卒。十六岁时,他就随岳家军在收复襄阳等六郡的战斗中立下头功。但岳飞不准下属将岳云的战功上报,都督张俊听说后主动出来为岳云鸣不平,说:“飞廉则廉矣,然也太不公平矣!”

  二十二岁那年,岳云亲率他仅有的数百背嵬军冲入号称十万的敌军阵营,反复冲杀,在身受百余处创伤及与将士们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时,仍坚守阵地,而无一人撤退,最终取得大捷。岳云成长为岳家军中卓有声望的一位将领,而岳家军也博得了对手心悦诚服的一句评价:“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的三儿子岳霖之子岳珂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在岳飞冤案得到昭雪后,他积极收集整理关于岳飞与岳家军的史料,完成《鄂国金佗稡编》二十八卷和《鄂国金佗续编》三十卷,这是现存关于岳飞最为详尽的史料。

  青史长存,而尽忠报国的精神不灭。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