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史鉴>详细内容

程颢在扶沟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常青 马志强 时间:2016-11-23 10:51:51 点击: 【字体:

 程颢像

大程书院中的木建筑构件


  在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有一条名叫“书院街”的幽静小巷,巷内坐落着历史悠久的大程书院。它是扶沟厚重历史的标志,也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传播阵地。大程书院是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在扶沟时所建的。程颢与其弟程颐均是一代大儒,时人合称“二程”,又因程颢居长,故以“大程”称之。
  北宋熙宁八年(1075),程颢从洛阳来到扶沟担任知县。程颢无论在什么地方做官,都尽其所能兴办学校,引导当地百姓读书知礼。据《宋史》记载,程颢任晋城令时,“乡必有校”,“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来到扶沟后,程颢在县城创立了一所书院。为了培养优秀人才,程颢不但亲自讲学,还延请胞弟程颐等人来此讲学。一时扶沟文风丕盛,从全国各地前来求学的士人络绎不绝,如陕西蓝田的吕大临、河南上蔡的谢良佐、福建将乐的杨时、福建建阳的游酢,这四人被称为“程门四大弟子”,后来都成了有名的学者。
  为了纪念程颢的功德,县人将其所建书院称为“大程书院”;元代在书院内建明道先生祠(程颢逝世后,文彦博集众人之议,在题写程颢之墓时,称其为“明道先生”,此尊称一直沿用至今),供先生塑像年年祭祀;明代又将县署旁的“程台”移至书院西北隅。
  因此,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程书院,是宋元明清许多代人接力营造的结果。大程书院现存建筑有立雪讲堂、东西文场、文昌阁、魁星楼等。取自“程门立雪”典故的立雪讲堂位于书院的中轴线上,是书院的主体建筑。程台之上,古松环绕,松间筑有春风庭,它的得名也来自一个典故。程颢每每独坐静思,犹如泥塑一样纹丝不动,但起身待人接物时却满面春风,令人倍感亲切。清末扶沟的一位士人,在大雪初霁时造访程台,不禁想到了程颢教书育人的往事,心中生起无限向往,为此赋诗一首以抒情怀——
  此处当年栖凤鸾,凤鸾栖处少严寒。至今雪霁荒台上,犹带春风气一团。
  程台又名“化民台”。程颢在扶沟做知县时,“专尚宽厚,以教化为先”。在他任内,本是强盗出没频繁的扶沟竟“无强盗者几一年”。程颢对滋事生非、悖理违法之人,不用刑罚,而是以儒家的处世立身之道引导与感化他们。“化民台”相传便是程颢讲道劝善之地。化民台上还有“化民池”与“化民桥”,据说即便是屡教不改之人,听了他的教导,都能痛改前非,以后再入“化民池”中,以池水沐浴,再从“化民桥”的此岸走向彼岸,寓意从旧我走向新我。
  后人敬仰程颢教化苍生的努力,在化民台上留下了许多题咏。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位官员,在化名台上留下了一首长诗,其中有这样四句:“如彼召伯棠,孰忍施斤斧。如彼羊祜碑,瞻望泪如雨。”站在化民台上,他想起了西周的召伯,相传他曾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百姓思念召公善政,见甘棠树而不忍砍伐;他又想起了魏晋的羊祜,他治理襄阳,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在其逝世后,百姓立碑纪念,每当见到“羊公碑”时,人们便不禁潸然泪下。扶沟百姓对程颢,也正是这样一种朴素而浓烈的情感。
  二
  程颢一位学生曾说:“(明道)先生之从政,其视民如子,忧公如家。”程颢以“视民如伤”四个字为自己的座右铭,经常提醒自己要忠于职守,为百姓排难解忧。在扶沟任知县的五年中,程颢不仅兴学校、重教化,在其他领域也多有令人称道的善政,这里仅举几事以见一斑。
  扶沟地势较低,每年都有水旱灾害,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程颢上任后花费了很大精力“经画沟洫”,虽然在他去职前,他尚未动工修建已经规划好的水利设施,但程颢认为这是一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他说:“以扶沟之地尽为沟洫,必数年乃成。吾为经画十里之间开其端,后之人知其利,必有继之者矣。”程颢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为扶沟的治水事业开个好头,使后人知其利,这样才能把治水事业进行到底。
  有一年扶沟发生了水灾,百姓无米下锅,程颢向司农寺申请借粮赈灾,临县也说要向司农寺借粮。司农寺派使者前来查看情况是否属实,临县官员见到使者,却改口说本地粮食即将丰收,不必再借粮了。程颢见到使者后,“力言民饥,请贷不已,遂得谷六千石,饥者用济。”饥民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司农寺的使者却以户等相同的家庭获得的赈济粮数不同为由(宋代按财产等标准,将城市家庭与乡村家庭分成不同的等级,称为“户等”),刁难县中主管其事的吏员。程颢认为这很不公平,为他申辩道:“济饥当以口之众寡,不当以户之高下,且令实为之,非吏罪。”由此可见,程颢不仅为民请命,也敢于为同僚辩护,是个勇于担当的人。
  元丰年间,被称为朝中“四凶”之一的宦官王中正奉旨到地方巡阅保甲制度的实施情况。面对这位权势显赫的人物,地方官吏唯恐招待不周,尤其“诸邑供帐,意务华鲜,以悦奉之”,所费甚多。有一天,一位吏员问程颢,王中正要来我县巡阅,我们该如何接待?想必程颢也听说过其他地方是怎么招待王中正的,但他正色道:“吾邑贫,安能效他邑?且取于民,法所禁也。今有故青帐,可用之。”程颢的话不知怎么就传到了王中正的耳中。王中正自知到扶沟得不到什么享受,捞不到什么油水,因而几年中来来往往从扶沟经过,却没有一次停留过。扶沟百姓也得以免去一笔不小的开支。
  元丰三年(1080),程颢罢扶沟知县,几年后转任监汝州酒税。史载:“先生之去县,不使人知,老稚追及境上,攀挽号哭不肯去。”清代一位在扶沟做官的人,在一首怀古诗中写道:“一自汝州监税去,犹余此地化民台。”其实,程颢留在扶沟的岂止是一座化民台,又岂止是一座大程书院,他还留下了嘉惠后学的思想、视民如伤的情怀和正直无私的品格,这是扶沟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