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史鉴>详细内容

泰兴:顾氏“孝义家风”的历史传承

来源:泰兴市纪委 作者:张定 时间:2016-11-28 11:23:00 点击: 【字体:

    在公元937 年泰兴建县前,勤劳勇敢的泰兴人民,已经在这片广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产生了厚德载物孝义家风的“土著文化”。
  这一以孝义为核心,以顾昕为代表的文化传统,流传千年,影响深远,值得我们加以研究、传承和发扬。
  《宋史》卷四五六记载;“顾忻,泰州泰兴人。十岁丧父,以母病,荤辛不入口者十载。鸡初鸣,具冠带率妻子诣母之室,问其所欲,如此五十年,未尝离母左右。母老,目不能视物,忻日夜号泣祈天,刺血写佛经数卷。母目忽明,烛下能缝纫。九十余无疾而终。”
  光绪《泰兴县志》卷二十记载;“顾昕,一名忻,先世吴郡人,陈黄门侍郎野王,其十世祖也,大父文龙,以画名。”
  从上述记载不难看出,顾昕是吴郡望族顾氏之后。
  吴郡顾氏是江东世家大族的代表。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有言:“丞相(指曹操)深惟江东旧德名臣,多在载籍。近魏叔英秀出高崎,著名海内;……及吴诸顾、陆旧族长者,世有高位,当报汉德,显祖扬名。”(梁·萧统编《文选》卷四四)吕向注曰:“言顾、陆并吴之著姓。”西晋左思之《吴都斌》也说:“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虞、魏之昆,顾、陆之裔。歧嶷继体,老成弈世。……冠盖云荫,闾阎阗噎。”可见顾、陆二姓皆为吴地“旧族”,“世有高位”,具有深厚的家族文化传统。
  《世说新语·赏誉》:“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这里以“厚”来概括顾氏门风,颇合其基本精神特征。所谓“厚”者,一般可以依字面理解为敦厚、忠厚,强调该家族重“德义”,俗言“厚道”,正是如此。《周易》之上经《坤》(卦二)明言:“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便为我们理解顾氏之所谓“厚”,提供了坚实的经典依据:“厚”者,“厚德”也。确实,作为江东儒学大族的代表,顾氏表现出了深厚的儒学文化的传统。
  据考,吴郡陆氏是西汉前期由北方迁吴郡的,吴郡朱氏是西汉末由下邳南迁的,而吴郡张氏的始迁祖是张良的七世孙,所以,自张良往下推七代,估计张氏迁吴郡当在西汉末年或在东汉初年。吴地“四姓”中,只有顾氏为汉代以前定居江东的土著。《世说新语·德行》“顾荣在洛阳”条注引《文士传》:“()荣,字彦先,吴郡人。其先越王勾践之支庶,封于顾邑,子孙遂氏焉,世为吴著姓。”《元和姓纂》卷八“顾氏”条:“《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因氏焉。汉初居会稽。《风俗通》有上党都尉顾平。”又《新唐书》卷七四《宰相世系表四》:“顾氏出自己姓。顾伯,夏商侯国也,子孙以国为氏,初居会稽。”唐代许嵩《建康实录》卷五也说顾荣“吴人,世为南土著姓。”
  吴郡顾氏大约自两汉之际已开始接受儒学熏习,其代表人物多有良好的儒学修养,顾氏子弟多表现出儒雅、忠厚的特征。之所以如此,这与顾氏家族对儒学思想资源的吸收与消化有关,也与其主要代表人物的个性品德有关。据正史所载,顾氏至迟在东汉已儒学化,《三国志》卷五二《顾雍传》注引《吴录》载:“雍曾祖父奉,字季鸿,颍川太守。”查《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可知顾奉在东汉明、章之间曾受业于豫章大儒程曾:“程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人也。受业长安,习《严氏春秋》,积十余年,还家讲授。会稽顾奉等数百人常居门下。”程曾学识渊博,著书百余篇,“皆《五经》通难,又作《孟子章句》”等,顾奉随之学,当多有收获。又据《后汉书》卷三六,“奉后为颍川太守。”这表明顾氏代表人物至迟在东汉明帝、章帝、和帝之时,已走上了通经入仕的道路。这是汉代仕宦的正途,是土著豪强向儒学世族转变的必经环节。
  除了正史的相关记载之外,吴地方志与顾氏家传也有类似的记载,可对此略作补充说明。如宋人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冢墓”条记载:“顾三老坟,在娄门外塘北,盖顾综坟也。综字文纬,吴人,辟有道,历御史大夫、尚书会、殿上三老。汉明帝袭三代之礼,正月上日践辟雍,严设几杖,乞言受诲焉。吴丞相雍,其裔孙也。综于《东汉书》无传,事见顾况所撰《庙庭碑铭》,云:‘刊石娄门,德辉不灭。’碑亡。”顾综与顾奉同族,并大致同时,以精悉儒家礼法显名,故汉明帝“袭三代之礼”,“乞言受诲焉”。由综之历任御史大夫、尚书令、殿上三老及其行事,显示出与“顾厚”之门风的内在联系。与顾奉一样,顾综提升了顾氏的地位,奠定了其吴地“旧族”的基础。《晋书》卷六八《顾荣传》称顾氏“为南土著姓”,并非虚言。
  作为吴地著名的儒学世族,顾氏代表人物多践守儒家道德规范,颇有君子人格,显得庄严、稳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厚德门风。就其过程而言,此门风肇自汉代,至汉末、孙吴之世臻于完善。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当属孙吴时期的顾雍。顾雍在汉末曾与蔡邕等名士交往,有良好的声誉,据《三国志》卷五二《顾雍传》,蔡邕“曾避怨于吴,雍从学琴书”。蔡邕是汉末儒学名士的杰出代表,顾雍得其尝识,自然流誉士林,颇受重视。黄武四年(225 ),孙权拜顾雍为吴王丞相。顾雍虽居首辅之位,掌中枢要权,但他始终兢兢业业,有如履薄冰之感。其长期临政,似无重大作为和显赫表现,但其稳健、厚重的处世从政之道,对孙吴政局影响很大。顾雍长子顾邵也有乃父之风,并将之发扬光大。史载;“邵字孝则,博览书传,好乐人伦。少与舅陆绩齐名,而陆逊、张敦、卜静等皆亚焉。自州郡庶几及四方人士,往来相见,或言议而去,或结厚而别,风声流闻,远近称之。”显然,顾邵已成为孙吴后进之士的杰出代表之一。孙权嫁以兄策女,并命为豫章郡守。
  由于顾氏重视家教,其家风世代相沿。特别是两晋之际的顾荣,不仅绍继家族传统,而且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加以发扬光大,使之达到了一个新境界。顾荣是顾雍之曾孙,西晋时与陆机、陆云兄弟同入洛求仕,任职廷尉正。在当时复杂的权力争夺中,顾荣表现出了足够的理智和冷静,与顾雍相似,他既重“厚德”,又注意以谦抑自保。后来,顾荣寻机返归江东,以江东大族“首望”的身份,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平息陈敏变乱,接引司马睿南渡,奠定了东晋“中兴”基业。
  东晋南朝时期,顾和、顾众、顾恺之是其杰出代表。直到南朝末,顾野王少以文才显,“九岁能属文,尝制《日赋》,领军朱异见而奇之”(《陈书》)。顾野王即顾昕十世祖。据《陈书》卷三○《顾野王传》,野王父
,“以儒术知名”,“野王幼好学。七岁,读《五经》,略知大旨。……年十二,随父之建安,撰《建安地记》二篇。长而遍观经史,精记嘿识,天文地理、蓍龟占侯、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梁大同四年,除太学博士。”野王七岁“读《五经》”,“长而遍观经史”,又其父亦“以儒术知名”,可见顾氏宗族内严格、系统之儒学传承。顾野王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其治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经史、文字、天文、地理诸方面。顾野王以经、史为业,“天文地理、蓍龟占侯、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此乃汉儒名物训诂之学的继续;顾野王撰有《玉篇》30 卷,这是文字学著作;《舆地志》30 卷、《建安地记》2 篇等,这是有关地理的著作;《符瑞图》10 卷、《分野枢要》1 卷、《续洞冥记》1 卷、《玄象表》1 卷等,这是有关天文一类的著作;又有《通史要略》100 卷、《国史纪传》200 卷及《顾氏谱》10 卷等,这是历史类的著述。梁朝灭亡后,顾野王入陈,历任撰史学士、黄门侍郎、光禄卿。
  顾昕的祖父顾文龙,因擅长作画而闻名于世。善画是顾氏家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顾氏家族不仅在东晋时期出现了顾恺之这样杰出的画家,而且代不乏人,绍继前贤,据《历代名画记·历代能画人名》所载,刘宋朝顾氏善画者有顾宝光、顾骏之、顾景秀等,其中顾骏之在绘画艺术上相当严谨,同书《论画六法》云:“宋朝顾骏之,举结构高楼,以为画所,每登楼去梯,家人罕见。若时景融朗,然后含毫;天地阴渗,则不操笔。”顾野王也是一个绘画高手,顾野王曾与王褒同为梁宣城王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顾昕孝顺母亲,不是孤立的个人的行为,而是家族精神积淀的反映。象吴郡顾氏这样的儒学世族,其宗族内的儒学教育十分严格,孝义、礼法意识已渗透到家族成员的灵魂深处,成为一种潜意识。
  早在东汉,顾氏便形成了严格的礼法传统。《吴郡志》卷一七“桥梁”记载:“百口桥,在长洲县东。东汉顾训,五世同居。族聚百口,衣食均等,尊卑有序。因其所居名其桥。俗传:子孙多不能辨架上之衣。岁朝会集,子孙悉坐,依次行酒。三岁以上者,并自知位次,不亏其礼。故俗又名试饮桥。”据查,唐陆广微《吴地记》、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等吴地方志均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再根据有关正史记述,互相参验,大体上是可信的。
  《三国志》卷五二《顾雍传》注引《吴书》载顾雍族人顾悌事:“雍族人悌,字子通,以孝悌廉正闻于乡党。年十五为郡吏,除郎中,稍迁偏将军。……待妻有礼,常夜入晨出,希见其面。尝疾笃,妻出省之,悌命左右扶起,情帻加袭,起对,趣令妻还,其贞洁不渎如此。悌父向历四县令,年老致仕,悌每得父书,常洒扫,整衣服,更设几筵,舒书其上,拜跪读之,每句应诺,毕,复再拜。若父有疾耗之问至,则临书垂涕,声语哽咽。父以寿终,悌饮浆不入口五日。权为作布衣一袭,皆摩絮著之,强令悌释服。悌虽以公议自割,犹以不见父丧,常画壁作棺柩像,设神座于下,每对之哭泣,服未阕而卒。”《吴地记佚文》“顾家桥”条载:“顾悌,仕吴为虎头将军,父亡五日,绝浆而死,郡人为之造桥。”《吴郡志》也载此事。顾悌生活于汉末孙吴之世,是一位纯正的礼法之士。他对其妻之礼敬、对其父之孝悌,实在非常人所能及。这类人物出自顾氏,绝非偶然,与其家族浓郁的孝义风尚的熏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东晋以降,侨人南渡,玄风昌炽,江东礼法有所松弛,不过,作为底蕴深厚的儒学礼法世家,顾氏家族却始终坚守传统,其代表人物多为礼法之士。《晋书》卷八三《顾和传》载:“……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遣散骑郎喻旨。和每见逼促,辄号啕恸绝,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故不得不体国徇义。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心中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祗足以示轻忘孝道,贻素冠之议耳。’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顾和对“轻忘孝道”是很不满意的,其居丧守孝之作派,完全是一个严正的礼法之士。
  《晋书》卷七六《顾众传》载:顾悌之孙顾众,“出后伯父,早终,事伯母以孝闻”。
  南朝宋、齐间顾欢之孝义更为典型,《南齐书》卷五四本传载:“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诵书,夜则燃糠自照。……母亡,水浆不入口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欢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篇》不复讲。”
  顾欢之孝义可与顾悌相媲美。与顾欢大致同时,宋、齐间又有顾昌衍,也以孝义著名,《南史》卷七三《孝义传》载其事曰:“时又有顾昌衍、江柔之、江轲并以笃行知名。昌衍吴人,居丧几至灭性。王俭言之天子曰:‘昌衍既有至行,且张永之甥,宜居礼闱,以充郎署。’乃以为尚书库部郎。”顾昌衍“几至灭性”之苦孝,一依汉代传统。
  又如齐、梁之际的顾协,孝义之风甚严,《梁书》卷三○本传载其事曰:“自丁艰忧,遂终身布衣蔬食。少时将娉舅息女,未成婚而协母亡,免丧后不复娶。至六十余,此女犹未他适,协义而迎之。晚虽判合,卒无胤嗣。”
  以上事例表明,顾氏族人能行常人所不能行之孝义行为,这在当时的诸多世家大族中是非常突出的,显现出顾氏孝义传统之深厚。
  顾昕死后葬于黄桥西寺桥外自己的住宅(原黄桥二中大门右侧),世世代代,人们都称他为顾孝子。
  一千多年过去了,顾孝子的故事仍在泰兴广为流传。顾氏家族厚德载物、孝义家风的土著文化教化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泰兴人。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