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大王”韩世昌的家风故事:本分做人 老实做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昆曲表演艺术家韩世昌将养德与修艺相结合,把为人、做事和从艺统一起来,并将其带入家庭生活。为传承和弘扬韩世昌家庭的好家风、好家教,展现其家庭的幸福生活,让好家庭、好家风深入人心,本报记者对韩世昌之子韩景林先生进行了采访。
韩世昌被誉为北方昆曲的旗帜和灵魂。他的表演既有北方昆曲粗犷、夸张、热情、奔放的特色,又蕴涵南方昆曲深沉、细腻的韵味,且饱含着朴实、浓郁、真实的生活气息。
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对韩世昌表演的《思凡》百看不厌,并向北大学子倡导“宁捧昆,勿捧坤”,在北大掀起一股昆曲热。蔡元培诚邀韩世昌到北大讲授昆曲,使其成为全国昆曲职业演员到北大开讲昆曲第一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黄侃,为韩世昌题赠别号“君青”,取“君山一发青”之意,以赞誉其卓越的昆曲成就。
记者:在戏曲界令尊与梅兰芳先生齐名,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任命他为北方昆曲剧院首任院长,但令尊的这些名望成就,儿女们一度却并不知晓。请谈谈您印象中父亲的形象。在他身上您学到哪些优良品质?对您有什么影响?
韩景林:我们从不把父亲当成大艺术家看待,他在儿女眼里就是一位好父亲,一位以唱戏为生的昆曲演员,韩家的主心骨,这是我们的真实感受。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只有在舞台上表演、在与同行说戏时才神采飞扬。在家里,他就是一个穿和尚领汗衫、缅裆裤和老布鞋的“小老头”,只有在外出公干时才穿上呢料中山装。
做事不出圈、不胡来,是本分;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是原则;要钻研、要热爱、要坚持,是事业;积德行善、多做好事、仗义相待、不在背后论短长,是为人;公私分明、秉公做事,是处事……父亲的言传身教,成为我们最醇美的精神财富。
对昆曲艺术的研究,父亲是下了大功夫的。父亲对事业的钻研和执着也影响着我。2015年,我导演昆曲《纳兰》。由于是新手,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从戏曲的衔接、布景、场景转换等基本知识学起,用了近一年时间做案头工作。戏排出来后,进行汇报演出,被评为2016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我的执着与钻劲,是受父亲的影响慢慢培养起来的。
父亲不仅虚怀若谷,还为人仗义。当年父亲参加义演,为“留法俭学会”募集资金,先后有17批青年学生受到资助赴法留学,总数达1600多人,其中有周恩来、邓小平、钱三强、冼星海等人。刘半农作文评价父亲人品,“子敬老病死京师,世昌出五六千金为料量后事……于世昌则为难能。世昌演剧,尝见赏于新闻记者邵飘萍。及飘萍为张宗昌所害,故旧莫敢往收尸,独世昌毅然往。”如果说父亲为赵子敬办理后事出于“恩”,那么,父亲冒着极大风险为邵飘萍办理后事则完全出于“信”与“义”。
随着对父亲认识越来越深,我的收获也越来越多。从父亲人生中吸取的养分和为人处世的智慧,我有责任代代传承下去。
记者:请与读者分享一下,令尊家教方面的逸闻趣事和韩家勤俭持家、公私分明的家风。
韩景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艺术得到空前重视,戏曲演员待遇和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由于艺术成就和工作职务,父亲每月有320多元工资,但在我们家里,柴米油盐却仍和普通家庭一般无二。
记忆中,我们穿的衣服都是带补丁的,从没穿过合适的袜子。做的新裤子,都是先把裤子臀部和膝盖部位打上补丁,以防我们贪玩磨坏;买的新袜子也是把脚尖缝上、脚跟补上才能穿。这些点点滴滴,就是对我们最日常的教育。
我们的家风就是有钱也是这么过,没钱也是这么过。当时粮食凭粮票供应,有钱也买不来粮食。所以,家里两口大面缸,买来的新面不能吃,必须先吃陈面,再吃新面,最后新面也成陈面了。父母的持家之道就是家里一定得有余粮。现在我家里的剩菜剩饭,都舍不得丢弃,我是打小从节俭日子里成长起来的,不忍心糟践粮食。
上世纪60年代,父亲因工作配有汽车、司机,但印象中,家人从未坐过。父亲一直公私分明,除了公事用车,从没因私用过。小时候,妈妈带我们到西单剧场去看父亲演戏,虽是同路,但父亲不让我们乘车同去,而让我们雇三轮车。散戏后,也是坐三轮车回家。为这,我还哭闹过好几次,司机都说上来吧,但父亲还是让我下去,从未成功过一次,坚决不让我坐他的专车,非常有原则。后来因汽油供应困难,父亲的专车取消,代之以用车“三联单”叫出租车外出。一年冬天我发高烧,妈妈叫辆出租车带我去同仁医院,想用父亲的“三联单”结账,结果被父亲数落一顿,最后母亲自己结了账。从那以后,家里没人再提过用“三联单”打车结账的事。父亲离世后,整理遗物时,在他的大衣兜里还找到两本未用的“三联单”。
父亲从没有打过我们,从未批评过我们。小时候,家里管得很严,男孩子说话嘴里是不能带脏字的。我们兄弟姊妹四人都记得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你们到哪儿,不管今后干什么,都要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这是父亲最多的教诲,他总是很温和地说给我们听。
记者:对于令尊的名气,社会上多数年轻人都不了解,请解释不为人知的原因,并谈谈您的家庭生活中的父亲。
韩景林:我在为《韩世昌年谱》查阅资料走访时,与众多老人交流,没一个人说父亲的不好,父亲人品与艺德有口皆碑。张中行在《负暄琐话》中回忆:“韩朴实,温厚,没有一点曾是名演员的架子和习气。”父亲为人比较低调,很多人都不知道,包括现在戏曲界的好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他。他什么事也不让我们掺和,也不让我们炫耀。总理的任命,当年我们都不知道,只是现在整理材料,才知道的。
生活中的父亲,是一位热心人。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家里教学,培养青年演员,在教学中他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讲解剧情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一遍遍地给学生做示范。父亲不仅教剧院青年演员,还教院外学生。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陈爱莲,13岁学舞蹈时,父亲是她的启蒙老师。陈爱莲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的舞蹈部分里最多最美的是昆曲,北昆大家韩世昌手把手教过我两年时间,我是他的第一号弟子。父亲还将昆曲传授给很多京剧界的演员,如童芷苓、童葆苓、李金鸿、虞俊芳、李世芳等人。
记得有一年,保定戏校老师带着7个学生来家里学戏,有一个小女孩,学撵小鸡的动作怎么也学不会,到中午吃饭的时候,老师让跪着,不许吃饭。父亲看见了,把孩子扶起来说,该吃吃,下午我接着教你。他对老师说,你不能像旧戏班那样管理学生。老师说这孩子特笨,父亲说,笨字就不能从你嘴里说出来,当老师不能说学生笨,这样会伤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心灵打击很大,会影响孩子学戏的积极性。父亲教过很多学生,我们从没听他说过哪个学生笨,都是给以鼓励。父亲这些做法,我们在旁边看见了,也是一种教育。
在家里,父亲就是一个普通老头儿,没有大男子主义,从不和母亲拌嘴,如果有时候急了,母亲跟父亲吵闹,父亲就说,你们赶紧给你妈请大夫去,她肝火太重,吃两服中药就好了,赶紧去。他的性格就是这样可爱、幽默。
记者:作为“昆曲大王”的后人,韩世昌这个光环对你们家人来讲,是光荣,更是鞭策。您是如何理解并严格要求自己的?
韩景林:在我们家里从没有光环的概念,也从来没人有打着父亲旗号去炫耀的想法。我大哥韩洪林是北昆笛师,在单位里,从来不争名利,从不拿院长长子说事要优惠和照顾,领导安排什么就干什么,让干啥就干啥。当年,有出国演出的机会,到了机场,领导说洪林别去了,让别的人去吧。大哥二话不说,就回来了,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不管在社会上,还是家庭本身来讲,我们从没有因父亲的光环而沾过光。你看我们家的环境,简单的两居室,但是干干净净的,因为我父母亲都好干净,从小养成的好习惯。
我们韩家人,不会拿这个光环来办事。这没有什么意义,父亲的成就是父亲的,自己努力把事干好、做好,自己有本事,才是正道。
当年落实政策,家里人多,我大哥结婚要了一套房,父亲母亲二哥姐姐和我五人只要了一套房,如果父亲说话,完全可以再多要一套房。父亲这些做法,也影响到我。我的上级公司及本单位分房,我都没要。企业改制前我是正处,按标准我应该是90-120平方米的房子,而我的房子才70平方米不到,又是六楼顶层,没有电梯。公司给我调房,我说行了,够住了。我谢绝了公司领导的好意。
我和父亲一样,知足常乐,开心就好,对钱没有太多概念。在我骨子里面,就没有那种占公家便宜的想法,这也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好的价值观和为人之道,公是公,私是私,要公私分明。开玩笑地说,这样坚守也好。如果一味想到贪,说不定现在都违纪违法,坐牢了。所以,知足常乐,是父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父亲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党给予了他的一切。如果有人说共产党不好,他会跟人急。当年,他工资320多元,有一段时间每月只领68元,剩下的作贡献,交党费了。单位管党费的人说,韩老师,您不能这么交了,交纳党费是有比例的,您这样交,别人怎么办。父亲说,那这样吧,每月我交80元党费,直到父亲去世,每月都按这个标准上交党费。父亲的身体力行,儿女在身边看着,也被潜移默化影响着,这算基因也好,算家庭氛围也罢,总之在我们韩家人内心,从来没有向组织要好处的想法。
记者:最后,请谈谈家风和社风的关系。谢谢您!
韩景林:小时候开完家长会,几个家长来家里聊天,我在门外听见,好多家长怪老师没教育好,说孩子回家不听话,不知老师是怎么管教的,一起指责老师。父亲就说,你们这样不对,孩子7岁才上学,7岁前都在家里,跟父母时间多,还是跟老师时间多?家里没教育好,怪老师干啥。家里教育孩子无私,社会上与人交往他就无私;家里教育孩子热心,在外面为人处世他就热心。如果家里教育孩子是自私的,他出去后肯定也是自私的。我发现,现在好多娱乐节目纯属当作娱乐,实际上应该寓教于乐,它应该有教育的意义,娱乐后潜移默化对人产生影响。你看节目里都是教怎么当明星,怎么挣大钱,导向不对呀,教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你看我们小时候,是当科学家富强祖国,当兵保卫祖国,都是正能量的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现在信息量太大,孩子接触也多,要教育孩子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做生意要讲诚信,不能坑蒙拐骗。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就能滋养好社风。家风正,则社风正;家风明,则社风清。社会是由千万家庭组成,好家风是好社风的基础,有良好家风,不仅让家庭幸福美满,更能让社会和谐稳定。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