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史鉴>详细内容

吾腕可断,牒不可署——记元代良吏卢琦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黄建聪 时间:2017-01-11 15:44:17 点击: 【字体:

一篇文章讲得好,官员离任后“名声也好,政声也罢,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但人民会在心中为他们立碑,青史会为他们留名”。元代良吏、诗人卢琦就是这样的人,他关心民瘼、为官清廉、兴学重教的精神,值得后世为官者学习与借鉴。
  一
  卢琦(1306-1362),字希韩,号圭峰、立斋,今福建泉州泉港区人。
  卢琦故居不远处的湄洲湾南岸有座圭峰塔,塔下有圭石遗址,石壁勒有“观澜”二字。相传卢琦幼时,母亲曾指着圭石说:“儿乎!儿乎!当效此石为一方之保障。”卢琦牢记母亲的教诲,用心治学,于至正元年(1341)中举,次年荣登进士。
  元朝立国后,科举考试时断时续,并且实行将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的族群政策,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南人)列为最后一等。南人参加科举考试,竞争异常激烈,即使考上了也只能担任层级很低的官员,上升的渠道十分狭窄,因此卢琦中进士后直至病逝的二十年间,担任的最高职务不过是县尹,而且是在落后的山区县。
  然而“官不在大,有功则行”,卢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名载青史。他是泉港历史上唯一进入正史列传的人,《福建通志》《永春县志》《宁德县志》等地方志也为其立传,把他列在“名宦”或“卓绩”目下。
  二
  至正十二年(1352)到十六年(1356),卢琦任永春县尹,政绩卓著。至正年间已是元朝统治的末期,百姓遭受的剥削愈来愈严重,卖官鬻爵的行为层出不穷,加以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各族人民纷纷反抗,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就在卢琦上任前三年,至正九年(1350)七月,永春突遭空前大风雨,水涨山崩,三千余人罹难,村舍田园大量流失。及卢琦永春视事时,仍是岁荒年饥,满目疮痍,百姓生存维艰。他到任后立即采取措施疏解民困。永春当时有官仓五处,卢琦上疏请予启用济急,以施赈、放贷等方式将粮食发给百姓,因此路无饿殍。他还上疏请求减轻永春百姓的赋役负担,免于缴纳各种苛捐杂税。
  至正十三年(1353),泉州城发生大饥荒,史载“其能行者,皆老幼扶携,就食永春”,卢琦妥善处置灾民,下令让当地大家族和各寺庙提供饮食,“幼稚有弃于道者,命以舟载之”,全活民众无数。
  卢琦十分关心百姓的收成,为此他常常下乡访视。当他看到田地深耕细作、稻麦茂盛,就在田间地头和农人亲切攀谈。如果发现耕地篱落不整或沟渠充塞倒坍,就加以质询并引导解决。
  卢琦在永春的惠政,“尤以教化为首务”。他重修了永春学宫,扩大学田以解决学宫的开销问题,又延聘德高望重的名儒来永春讲学,并亲自检查学生的学业,因此在他的治理下,“阖邑明人伦,知廉耻,保信义,持忠孝……官曹事少,学风翕然,教化大行”。
  元末战乱频仍,地方官除了劝农兴学,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保境安民。卢琦的惠政不仅让永春百姓受益,也让贼寇受到感化。《永春县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临县仙游一群贼寇在路上遇见了卢琦,拜问道:“是永春卢大夫耶?有君如此,谁忍负之,吾等为县官所苦至此。”卢琦对他们晓以祸福,最终竟使他们放下武器,解散而去。
  至正十四年(1354),有贼寇数万人袭击永春,卢琦对永春百姓们说:“汝等能战则与之战,不能,则我当独死之尔。”百姓闻言感奋地说:“彼寇方将虏掠我妻子,焚毁我室庐,乃一邑深仇也。今日之事,有进无退,使君(对地方长官的尊称)其勿以为忧。”在卢琦的率领下,永春百姓同仇敌忾,经过“大小三十余战,斩获一千二百余人,而邑民无死伤者”,那时兵火四起,各地都不得安宁,“独永春晏然,无异承平时”。
  至正十六年,卢琦调往宁德,永春父老为他设生祠奉祀,并由翰林直学士林泉生撰写《卢公去思碑》勒石纪念,表达了永春人民对卢琦的思念。
  至正十九年(1359),卢琦受命管理福建盐政,任上他敢于冒着被罢官的风险乃至生命的危险得罪权贵。那时有一番商权势显赫,竟胁迫户部下令让福建四所盐场的盐引在市场上自行交易。元代实行盐专卖的政策,盐商需要通过政府发的盐引买盐,再运到指定地点出售,卢琦认为番商此举“上亏国课,下毒亭民”,对他们说:“吾腕可断,牒不可署”,坚决拒绝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三
  卢琦不仅是一个勤政爱民的良吏,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有着深沉的民本意识。《惠安县志》评论卢琦的诗:“元诗三十大家选,公诗淡远,意境绝高,出三十大家上,盖韦孟(西汉初诗人)之诗也。”我们不妨读一首他的《有事居庸关》:
  居庸关,天苍苍,
  关南多暑关北凉。
  天开晓,虎豹卧,
  石鼓奋击云雷张。
  关门铸铁半空倚,
  古来几度战士死。
  草根白骨弃不收,
  冷风悲雨哭山鬼。
  道旁老翁八十余,
  短衣白发扶犁锄。
  路人立马问前事,
  犹能历历言丘墟。
  夜来锄豆得戈铁,
  雨融风吹失颜色。
  铁星尚带土花湿,
  犹是将军战时血。
  前年又复铁门开,
  貔貅万灶如云屯。
  生者有功佩玉印,
  死者谁能招孤魂。
  居庸关,何峥嵘。
  上天何不呼六丁,
  驱之海外休甲兵。
  男耕女织天下平,
  千春万古无战争。
  宋元之际,北边战事连连,残酷的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的灾难,青壮征战,白骨露野,翁妪耕锄,田地荒芜。卢琦的这首诗呼喊“男耕女织天下平,千春万古无战争”,表达了他希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与杜甫的“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有异曲同工之妙。
  卢琦的另一首诗《汀州道中》也体现了这样的关怀:
  七闽穷处古汀州,
  万壑千岩草树稠。
  岚气满林晴亦雨,
  溪声近驿夜如秋。
  云间僧舍时闻犬,
  兵后人家尽买牛。
  但得龚黄为太守,
  边方从此永无忧。
  他设想战乱之后,农民纷纷归田,争相购买耕牛,过着太平日子。只要有像汉代循吏龚遂、黄霸这样体贴民情的地方官,边地就可以永无忧患。这不仅是卢琦的愿望,也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愿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