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史鉴>详细内容

廉吏姜涛 社稷之臣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张斯直 时间:2017-02-13 16:07:10 点击: 【字体:

    姜涛,明代山西忻州廉吏,历任浙江嘉兴同知、北京直隶河间府同知、知府、北京顺天府尹、正议大夫、户部侍郎。百姓奉其为“明镜青天”,曾送万民书请求宣德皇帝批准他任河间知府。
  立志报国
  传说上古时期的炎帝就是姜姓部落的首领,是姜家一世。历史上姜姓家族庞大,名人辈出、有姜伯夷、姜子牙、姜维等。北宋年间,大将姜蓦来忻州镇守雁门关,忻州姜氏家族始迁至忻州解村居住,直至如今,大约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现在解村有1000余口人,3000余亩耕地,全村人大都是姜姓,据传说都是姜涛的后代。在姜涛墓园的南面,曾有朝廷为姜蓦赐封的占地40亩的墓园。姜涛墓园属于明代墓葬,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0米,墓园内有石刻配置的坟地,有宣德皇帝御赐龙碑。墓冢封土,高约3米,周长30米。高高的墓冢掩埋着一位清白而伟大的灵魂,巍然屹立的石碑虽经600余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傲然直挺,碑上龙头花纹、碑文文字基本清晰,好像在向悠悠天地、向芸芸众生诉说着一代廉吏流传千古的感人故事。
  姜涛,出生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即公元1392年,祖上经商,家境较为宽裕,但到他时,家庭已变得比较贫困——但这并不妨碍他从小就有刻苦读书、清贫励志、为国济民的宏伟志愿。村里直至现在也还流传着他在小时候借着月光读书的感人故事。公元1406年即明永乐四年,山西兵部给事中(后升任兵部尚书、封靖远伯)王骥来忻州选拔民间秀士,打听到年仅15岁的姜涛勤奋好学、名播忻州的情况后,立即召见,并对姜涛的才干当场进行了考核,十分中意,视为得意门生,遂选派他到省城太原读书深造,以便参加科举考试,赢得功名,报效国家。
  王骥是河北束鹿县吕村人,少时家贫,凭借“衣不解带”的读书精神,于永乐四年考中进士,并授官山西。因此他对与他出身相同又勤奋好学的姜涛充满同情,从姜涛身上看到年少时的自己,尽管他年长姜涛15岁,但对姜涛确有惺惺相惜的感觉,当即相中姜涛,培养姜涛,为国家培育人才。
  勤奋的姜涛并没有让王骥失望,永乐十二年(1414)秋天,在山西举办的秋闱考试中,23岁的姜涛考中举人。之后仍在太原学习深造。永乐十七年(1419),在时任山西按察司副使王骥的保举下,姜涛到浙江嘉兴县任同知,开始了他27年辉煌又清贫的政界生涯。
  勤政为民
  姜涛踏入政界后,主要在浙江嘉兴、直隶河间府、顺天府及户部工作。在嘉兴期间,政务繁杂,他协助知府,评断狱案,佐证有力,兴修水利,民安乐之。在河间期间,工作艰难,针对武臣豪右,侵夺陂池,百姓难以捕鱼、采莲,不能为生的状况,他打击豪右,保证民生,下令:“凡池湖渔鱼段,任民采取,有占据者就报以来。”由是“贫民得遂其生。”在顺天府期间,针对京师祭祀费用由民而出,官吏从中牟利,民被其毒的情况,他上书朝廷,请出“天财库钱,以供其费”,百姓遂得安宁。在户部期间,他督办江淮漕运,为民弭除水患。
  姜涛一生勤政为民,一心为公。在河间任职期间,他打击豪右侵占池湖,却遭到一位王姓同知及豪右们的竭力反对,对他谗毁百端;在顺天府期间,他上书朝廷免除百姓祭祀出资,也同样遭到部分官吏反对。正因如此,百姓才扶老携幼上万言书,请求他在河间府留任知府,并送其“明镜青天”的称号,以表达对他的爱戴;也正因为如此,明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在为姜涛写的碑文中,称赞其“焦心老思而为下为民吁斯,所以为邦家之基,社稷之臣也”。
  扶危济贫
  作为一名朝廷倚重的能臣,怎么会一贫如洗,清贫如斯,过世后连一具棺木也买不起,安葬费用还用朝廷出呢?
  应该看到,姜涛步入政界后,官衔是逐步上升的,所居官位也基本是要职,俸禄也是逐步增加的。他最高官衔是正二品,他在正三品和正四品任上较长。我们现在姑且以他正三品官的俸禄而论:明代正三品官的俸禄是年薪210两纹银,按照当时1两纹银兑换2石大米(1石大米合现在94.4公斤,我们姑且以94公斤计算。现在大米价格是每公斤5.4)计算,明代的1两纹银约相当于现在的1015元,也就是说姜涛的年薪应相当于我们现在的213150元。按说姜涛本人及家庭的生活应该是比较宽裕的,断不至于死去后连棺木都无钱购置。
  姜涛如此清贫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姜涛没有额外收入。姜涛墓园的碑文记载,说他“凡三知贡举,一处以请托不行”,也就是说他三次做主管贡举的工作,一次也没有请托走后门为人办事,不会用手中的权力捞取经济利益,也就是说他尽管官做得很大,但经济收入不会多。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用所赚俸禄,周济了穷苦百姓,包括穷苦学生。碑文记载,姜涛先世是忻州富家,但常教诸子曰:“若属籍世,泽衣食丰足,所贵能
恤,以广世泽,凡遇俭岁,及乡里贫乏,必赈贷之,或不能偿还,则焚其。”碑文还说姜涛先世“以是德之,此其善之,积于乡党也”。
  先辈周济本地村人的善举及教导姜涛铭记于心。他秉承先贤,进入官场后,经常微服私访,了解百姓疾苦,拿出自己的俸禄,济贫恤孤,捐助社会公益事业。民间传言,姜涛生活极其艰苦,与民间百姓相类。他的俸禄,基本都捐献了社会和百姓,以致如碑文所说:“没之日,家无余钱,几不能具棺殓。”
  姜涛清贫,原来如此!
  以德报怨
  姜涛去世后,引起朝野极大的反响,明皇帝朱祁镇闻知,当即落泪,亲赐棺木及安葬费用,同时遣礼部主事林壁代其为他致祭,称:“遂闻长逝,良用悼惜,故兹遣祭,仍命有司莹葬卿灵,不味尚克钦承。”还传旨令公卿以下百官皆到姜涛灵前拜祭。之后,姜涛长子奉旨扶柩归乡,沿途经过大同、代县等地,地方官员及百姓都纷纷沿路给予祭奠。
  姜涛除去自身清廉外,在工作中,对国对民始终怀有一颗爱心。因为忠于政事,历任明代皇帝朱棣、朱瞻基、朱祁镇等都将他视为忠臣,给予提拔重用;因为爱民,到任之处,百姓都要对他挽留,称其“明镜青天”。不仅如此,他还以大仁大义对待同僚,莫说是志同道合者,就是因政见不同或其他原因形成一时敌对者,他也不计前嫌,给予关爱。在顺天府当府尹时,有一个王姓同僚对他甚是不尊,多方阻挠他开展工作,可以说是姜涛的“政敌”。谁料这位同僚死后,他的家属因为犯法被押解京师,姜涛得知,给钱为他们提供宿食,其子感激地说:“公可谓以德报怨者也。”在姜涛督工江淮时,有一位按察官员也在工地上负责,因为以前和姜涛在政见上有矛盾,害怕姜涛不能容纳自己,形成宿憾,在工作上尽量回避。姜涛得知后,告诉他不要顾虑以前的事情,现在好好工作,最后双方竟成为好友。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