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悠悠家风传古今——扬州历史上的名门家风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作者:韦艾佳 时间:2017-03-07 15:24:15 点击: 【字体:

    江苏省扬州市作为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建城的2500年里孕育了多个名门世家。无论是从政为官的仕宦世家、崇文重教的学术世家、行医济世的儒医世家,还是挥毫舞墨的书画世家、精音通律的艺文世家,都形成了良好的家风传承,带给其历代子孙坚定的指引与深远的影响,也带给了我们启迪和思考。

正心求义 崇廉尚俭

  从政为官者在扬州世家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别是清两江总督、洋务大臣周馥家族,清两淮盐运使、江苏巡抚何俊家族,都是仕宦世家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家族庞大兴旺,为官治学五六代,每一代都成绩斐然,实属家学渊源深厚。

  以周馥家族为例,周馥这位兴学堂、办洋务的晚清重臣,其子孙中,子辈周学熙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领军人物,孙辈周叔、周叔迦,重孙辈周珏良、周绍良等人,都是文史哲、理工科的尖端人才。有人统计,周家的人才之广、教授之多,可办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这在中国近现代家族史上是蔚为壮观、极其罕见的。

  在周家子孙为周馥所汇编的《周慎公全集》里,有周馥生前写给子孙的家训六条、家规十八条。“家训六条”分别是:

  “培心地,积阴功,祛隐恶,端家范,谨言语,慎举动。”

  “家规十八条”分别是:

  “重孝第,端表率,勤学业,戒非为,重勤俭,重赒恤,严祀事,慎配偶,禁乱宗,禁争继,緜宗祧,息讼端,遵礼教,慎交接,重和睦,护阴木,禁颓废,清账目。”

  在“家训六条”中,周馥在首条写道:

  “培心地。心为一身之主,身为一家之主。培心地即培家本也。人生世间,百物受用有尽,惟此善根无尽。……盖家之兴衰久长,系于一心。人生求福,以培养心地为先。心地若坏,百事皆坏,无可指望矣。”

  周馥认为心存正气与善念是人生幸福的根本,心地若好,家族就能兴盛不衰;心地若坏,家族就会求福无门。换言之,心不正则身不修,身不修则家不齐。

  周氏家训的另一条“祛隐恶”这样叙道:

  “祛隐恶。夫所谓隐恶者,非必损人益己。如今之奸淫谋夺者,始谓之恶也。即念虑之间,常存盘算人家之心,虽未得利,此心已坏。言语气象,无不日趋坏境,有心人一见知之,天地神明岂有不知之理。将来祸殃必至,近则及于本身,远则及于子孙。譬之树木,然根本即已先拔,虽枝叶未害,而枯折可立待矣。不必待其招怨惹祸犯法蹈险,而始知也。”

  周馥阐明了恶念会招致的祸端,提醒子孙们不要等到惹祸犯法蹈险才开始知错后悔。作为担任过津海关道、长芦盐运使、直隶总督、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多个职务的重要官员,周馥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廉洁自持,慎独奉公,不存私心。

  在周氏“家规十八条”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端表率”和“戒非为”。

  “端表率。为家长者,必须谨守礼法,以御群弟子,凡非礼法之事,一毫不得沾染,非持一家之长为然。……身苟不正,如正人何?徒败自己家规,损自己名誉,带坏自家子弟而已。”

  “戒非为。子弟如读书久,急欲谋生,必须力勤正业,或志不为耕读,而技艺百工可以资身,不妨习之。……至于作奸犯科……或不守王法,招事惹祸者……如此等人概将草谱名字贴除,再过三年不改,永远除名,修正谱时,不准入谱,不视为周氏子孙。”

  一句“身苟不正,如正人何”,道出了“正人先正己、正己方正亲”的真谛。而一句“或志不为耕读,技艺百工可以资身,不妨习之”,又道出了周馥的开明与通达,志不在耕读可以,但要务正业,若是做一个掌握“技艺百工”并能自给自足的工匠,在这个仕宦世家里也是给予肯定的。

  除了《周慎公全集》里提及的家训六条、家规十八条,周馥为教育子孙而撰的《负暄闲语》也是周氏家风的集中体现。周馥提到:

  “大凡人存心公正,则虑事详审。先审此事于国有益否,于民有益否?”“处一己之事在让,处一家之事在和、在俭,处国家之事在安而不扰。”“尤以固民心为重,不可有幸功图便之心,须时存杜患防危之念,即建旋乾转坤事业,亦只从顺民心做起。”“但求有益于国于民,何尝计及一己利害。”

  可以看出,周馥传达给子孙的为官之道是公正、爱国、为民,在他的眼中,作为一个官员,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而在具体处事方面,周馥提到:

  “余平生遇家事,惟守素节用,淡泊处之而已。至于一身行止,惟义是视,从不趋利避害。”“违义而荣,不如守义而困。”“能慎独克己,得失心知。”“富贵之家苟能世守敦厚,不忘贫贱素风,则后世虽微,尚不遽至大败。”“人存心不忠厚,人处家不勤俭,终必覆坠。”

  道义、清廉、勤俭始终是周馥教育子孙的行政之道。

  周馥的儿子周学熙,秉承了父亲廉洁自律的生活作风,虽位居高官,却一心为民、艰苦朴素。周学熙也为子孙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示儿最后语》中写道:

  “先公笃信程朱学,孝儿传家忠厚存。门祚兴衰原有自,愿儿诗礼教诸孙。”“祖宗积德远功名,我为功名累一生。但愿子孙还积德,闭门耕读传家声。”

  事实证明,周氏的优良家风得到了传承与延续,并使家族成员在其熏陶下各有所成。

读书忧国 崇文重教

  扬州历史上的学术名门也不在少数。“高邮二王”的王念孙家族、“四代一经”的刘文淇家族、“父子传胪”的陈嘉树家族,“文理兼修”的朱自清家族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以“四代一经”的刘氏家族为例,刘氏家族自第一代刘文淇始,至第四代国学大师刘师培止,四代人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左传》的疏证工作。刘文淇为刘氏家学的开创者,他一方面为《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撰写工作开创先河,另一方面也在疏证方法上给后人奠下了基调。郭院林教授所著《 清代仪征刘氏〈左传〉家学研究》中提到:

  “纵观刘氏四世家学,刘文淇致力于《左转》学,奠定家学基础;刘毓崧贯通群经诸子,气象大开;刘寿曾兄弟汲汲于完成家传之学而呕心沥血;刘师培融会先人学说,发挥家学精义……治学风格上精醇笃实、广阔通达。”

  另一个颇有名望的学术世家是吴道台家族。吴氏家族兄弟双双官至道台,后代吴征铸、吴征鉴、吴征铠、吴征镒兄弟均为学者、专家、院士,世称“吴门四杰”。

  吴家的读书堂就叫“有福读书堂”,刻有“有福方能坐读书,成才未可忘忧国”家训的石方坐落于吴宅芜园之上。而书有吴氏家风“处事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的楹联则悬于宅第门口。读书,是这一家人始终恪守的人生信条。

  再有比较有影响的扬州学术世家是朱自清家族。朱自清先生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自称“我是扬州人”。朱先生本人的成就且不多言,其父朱鸿钧便是读书人,官至晚清徐州榷运局长,其弟朱物华系中国第一代无线电子学家、水声工程学开拓者。现任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的朱氏后代朱小涛说,朱家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也不曾刻意营造过家风。但是从朱家几代人的往事中可以看到朱家人的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

  “心有家国,一身正气,崇德向善,清廉自律。”

济世积善 精进行德

  扬州名门世家中,有两例世代行医的家族声望颇高,一是耿氏家族,一是任氏家族。耿氏家族六代为医,而任氏家族到今天已经有十二代传人了。

  耿氏家族最有建树的是耿蕉麓、耿鉴庭父子。耿氏医术虽名噪南北,但望重乡梓的却是医风医德。深受家庭熏陶的一代儒医耿鉴庭曾说:

  “搞医的,顶重要的是讲医德。我们过去学医,临出徒,老师总要送两件东西,一把雨伞和一盏灯笼,就是让后人切莫忘掉医生的本分,为病人治病,要不分昼夜,闻风而动,冒雨而行。”

  在他晚年重病缠身之际,仍不吝向晚辈传承独家技艺,他在著作中说道:

  “我已如蚕开始上山结茧,要将所有的丝全部吐出来,嘉惠来者。”

  耿鉴庭的一生,被后人评价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造就的典型知识分子的一生,自幼温柔敦厚的家教,塑造出他处世正直、与人为善、宠辱不惊、豁达大度的美德……他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乃博学多才的一代儒医。其学养之隆厚,医道之荣秀,深植于传统文化之沃壤中!”

  任氏家族与耿氏家族一样,也是世代儒医。任继然先生的弟子回忆说,先生对病人不论职位高低,人情亲疏,总是一视同仁,热情对待。而任先生前对他的子女与弟子说:

  “病人把身体以至生命交给了我们,是对我们医生最大的依托和信赖,我们不但要有好医术,还要有医德啊!”“愿以有生之年,将我一生积累的经验传给你们,医者治人,你们要好自为之,为扬州的中医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修身养性 淡泊自甘

  从唐代的“大李将军”“小李将军”,到清代扬州八怪的“罗家梅派”,再到世称扬州“四大女画家”中的吴砚耕、李圣和、颜裴仙家族,一门丹青的书画世家用翰墨诗书勾勒人生轨迹,营造高雅家风。

  以李氏家族为例。李鼎先生是晚清时期两浙横浦盐场大使,辛亥革命时临时民政长。据记载,他一生为官清廉,不计得失,在诗书画方面颇有造诣。其子李圣传受父亲影响,擅书法、篆刻,在从事的古籍整理工作中,为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其女李圣和是“诗书画”三绝的书画家,自幼传承家学,其书画作品名扬海内外,被多地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李圣和女士德高望重、博学多才,为人却与世无争、平易近人,是李氏家族在书画方面最有名望的家庭成员。她幼年受父亲引导学习诗书画,扬州许多名胜古迹的楹联都出自她的手笔。她的成就与其父的谆谆教诲是息息相关的。

  李鼎先生在其诗作《老来病腕,不能作书,儿女辈颇具家法,赋此勉之》中咏道:

  “岁月峥嵘留纸上,精神完足寄毫颠。衰年病腕难如志,家法欣看儿女传。”

  寄托了他对于儿女继承翰墨家业的殷切期望,这里至关重要的是“精神完足寄毫颠”。“精神完足”包含人的道德品格和艺术品格。而李圣和在其《李圣和诗词集》自序中提到:

  “先父谓余,欲学诗须先读古人诗,亦犹学书者须先临古人法帖……命余熟读,并告余,读古人诗,不过学诗之第一步……要择善而从,不可有门户之见、时代之分。先父之言,余终身服膺,不敢忘。”

  可见,即便是对于教育子女写诗,李鼎也是极具心思的。在对其家风的探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氏后人不仅传承了祖辈在诗书画方面的艺术与家学,而且更领会、践行了李鼎先生隐匿于书画间的精神品格。

精益求精 服务民众

  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文化名城,精音通律的艺文大家族不在少数。纵观这类家族长辈留下的言语,会发现他们不单力求在专业上精益求精,热爱生活、服务群众才是他们最大的宗旨。

  以评话世家王少堂家族为例。王少堂是第一届扬州市著名评话大师,其父王玉堂、伯父王金章均为评话艺人,其子王筱堂系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话大师,其孙女王丽堂系国家级“非遗”代表传承人、当代著名评话大师、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王氏一家四代都投身于扬州评话这门地方艺术,因为王氏家族,扬州评话从扬州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全国人民看到了一个最完美的评书评话体系。王氏《水浒》被著名学者老舍称为“通俗史诗”,而西方汉学界则将扬州评话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一个典型范例来理解,将其置于宋元说话与明清话本的历史发展中去认识。可以说,在百余年间,王氏家族将一方文艺推向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历史高度。

  在王氏家族的家风传承中,王家前辈是以钻研技艺、服务群众为己要的。王少堂在对晚辈的教育中说道:

  “我们要避免自己的短处,突露自己的长处。”“要聚听众的神,集自己的思想,全神贯在书中。”“艺人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说书人不能用虚神为听众服务,要为书中人物服务,演好这场书,就是为观众服务。”

  而王丽堂从祖辈父辈那里体会到的艺术追求是:

  “演员不仅仅是表演者,还是一个创作者,要让艺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随时随地加入新鲜的东西,始终紧扣住听众的心弦。”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