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读李白《静夜思》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王军 时间:2017-03-08 08:49:38 点击: 【字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经典的诗词,有自己的生命,可以与日月星辰相辉映,可以与天地造化争短长。千载之下,照见李白思乡的那轮古典的月亮,今晚依旧照在我们后世读者的窗前。

  明月意象。明月意象有着丰富的寓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可谓源远流长。据统计,李白千余首诗词中融入明月意象的就有三百余首。这么亲密的明月情结,注定李白对明月的领悟与常人不同。

  明月是时间的赋形,是历史的见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是生命成长的见证,是有生命的朋友:“月行却与人相随”“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的确,李白不是常人,而是仙人。正如明月跨越了时空的隔绝,李白也超越了尘世的羁绊。明月是李白的人生知己,是他的情感寄托,是他的理想抱负。

  思乡情结。月亮如同为“故乡”地球所吸引,又反作用于地球上的潮起潮落。与明月这种张力结构相连的是诗人的思乡情结。

  故乡在人类的童年时期是集聚地、避难地,所以“回家”深深植根于人的心灵。人在故乡、在童年时最恐惧的也许莫过于夜幕降临,在深夜最记忆深刻的也许莫过于那见证个体生命的床前明月。

  从哲学上说,人的思乡情结隐晦地表达出诗人(游子)远离本体之后的惶惶不可终日和深度不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思乡是人类的绝对的本性。游子时时受到故乡的吸引,充满着回乡的愿望:“少小离家老大回。”

  故乡是人生的起点。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诗人的还乡情结,在某种意义上,折射着向绝对本体回归的取向,表达着热爱家乡、躲避危险的愿望。对游子来说,故乡不在,亲人不在,相随相亲的只有那轮代表家乡的明月。

  无用之用。诗人俯仰之间,神驰万里。月光不经意间映入眼帘,就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拨动了游子的心弦。这样一个最古老也是最熟悉的朋友,怎能不勾起游子对人生最原始的回忆,触着思乡情绪的最深处?

  这首小诗“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月夜思乡图,将游子思乡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这首小诗平白如话,清纯朴素,常读常新,体味不尽,真正体现了“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

  故乡在李白那里是精神家园,而月亮则是故乡的象征符号,精神家园就是精神有所慰藉,有所皈依。李白的故乡,就如同版本、诗题、“床”等话题,说法不一,争议颇多。

  有的诗需要知人论世,有的则无需繁琐考证,我们无需去作科学分析,去大煞风景。美人如水隔云端——强要去分析月球表面的坑坑洼洼,好比近观美人的一脸麻子,诗兴定会大减甚至全无。

  明月是联系诗人与精神家园的桥梁。人无法回避自己的长大和成熟,这首小诗正是因为触及精神家园的终极问题而成千古绝唱。

  诗词无法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但它却可以满足一个人寻找安心立命之归宿的需要,满足人的心灵的需求。这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