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无数春笋满林生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陈彧之 时间:2017-04-20 15:18:35 点击: 【字体:

    正是春笋上市的时节,想起了家乡的笋片烧肉,虽然无竹则无笋,但现代物流如此发达,即便身在北国,也能享受到来自南方的春笋。江浙一带有一道叫“腌笃鲜”的名菜,这道菜的做法,如著名作家汪曾祺所言“鲜肉和咸肉同炖,加扁尖笋”,这笋须是春笋才行,否则便品尝不到春笋的鲜美了。有人说一盅腌笃鲜是“雅俗共赏”,笋既然是雅的,肉自然是俗的。

  这种“雅俗共赏”究竟起源于何时已难考证,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介绍了几种食笋的方法,一种便是“伴之以荤”,但却不宜用牛羊鸡鸭等物,“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豕就是猪,腌笃鲜里的肉就是猪肉。在李渔看来,笋非一般食物,“乃蔬食中第一品也”,对于笋的产地,他也颇为讲究,“笋之一物,则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至于在山林中采摘鲜笋则又是一番乐趣,与在市场中卖来烹饪岂可同日而语。

  古人爱竹,自然也爱它的幼芽竹笋。古来咏竹的诗难以计数,咏笋的诗也不少,而咏笋的诗大多也离不开咏竹。诗圣杜甫便有一首《咏春笋》: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这首小诗却有一种田园生活的静谧,想必是杜甫暂别漂泊生活安居某地所写的吧。据学者研究,这首小诗写于宝应元年(762),那年杜甫五十一岁,正住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中。草堂附近或许就有一片竹林,春天来到时,竹林中遍布着春笋,诗人用一道柴门阻断通往竹林的小路,他要一个人享受竹林的静谧。似乎竹林只宜独赏,而不可呼朋引伴同玩。王维也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喜爱这片竹林,常在林中走走看看,即便有客来访,也不出去迎接,也不怕他们嗔怪自己待客礼数不周。

  读完了一首唐人的春笋诗,我们不妨再读一首宋人的春笋诗,苏辙有一首七律《林笋》:

  竹林遭冻曾枯死,春笋连年再发生。天与岁寒终倔强,泽分淇澳转敷荣。

  狂鞭已逐草侵径,疏影长随月到楹。嵇阮欲来从我饮,开门一笑亦逢迎。

  苏辙笔下的竹子与春笋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经过一个严寒的冬天,当春天来到时,春笋破土而出,而曾枯死的竹子,也因为“淇澳”的恩泽而再度兴荣。

  “淇澳”又作“淇奥”,熟悉《诗经》的读者很容易想到《卫风》中的这首诗:“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首诗将竹子的品性与君子的品性联系在一起,后世咏竹因此也多半有了自况的味道,苏辙也不例外。

  那迅猛生长的竹鞭,将弥漫到小径上的草赶走了,在溶溶月色下,竹鞭的倒影一直延伸到了堂前。倘若魏晋名士阮籍、嵇康前来造访,苏辙定要开门笑迎,与之共饮长谈。君子与同道者为朋,苏辙引阮籍、嵇康为同道者,由此我们也不难知道苏辙是个怎样的人,心中有着怎样的向往。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