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的绝唱
五月的汨罗江边,千年之前的一位诗人,满腹离骚,一腔热血,他纵身一跃,豪迈的英姿写就了壮丽诗篇,从此汨罗江水接纳了一个不屈的英魂,吟颂着千古绝唱。
每逢端午时节,就不禁想起三闾大夫屈原。从教科书上,从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我知道了屈原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为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文学经典,开创了楚辞文体。而让他千古流芳的则是他对人民生活的一腔殷殷之情和浓浓的爱国情怀。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领风骚,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经典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痛异常,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大夫。渔夫们划起船舟,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嘶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药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用药熏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被水流冲散,人们想出用苇叶包饭,外缠彩丝,投入江中,这便是最早出现的粽子。此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人们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名节源于正气,公道自在人心。诗人早已逝去,但其精神如恒星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五月的汨罗江头,屈原还生如壮歌。当汨罗江畔的人们,因为心中的屈大夫,在农历五月初五投粽于江祭祀时,屈原大夫的灵魂,或许会得到一些安慰。毕竟,人们不会忘却他的“皓皓之白”,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忠贞不渝,廉洁无私。司马迁称赞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从古至今,廉洁修身是仁人志士追求的道德准则。“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作为清廉贤人的形象已深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屈大夫之所以赢得人们同情和敬仰的原因就在于他清正廉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忧国忧民。不管历史如何变迁,自屈大夫投入汨罗江那一刻起,人们就永远不会忘记他,因为他心中有民。穿越时空,端午已成为承载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节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思诗人,追思诗人的精神,追思诗人的品格,我们更应记取那一座勤政廉政的丰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