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绿水长
人的一生会忘掉许多东西,也有一些忘不掉的。我忘不了泸定县“革命文物陈列室”里一个焦黑的树疙瘩。
这个树疙瘩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当年红军长征抵达化林,正是风雨交加之夜。饥肠辘辘的指战员单薄的衣服都湿透了。他们没有惊扰静悄悄的村子,在空地上燃起篝火……早晨,村子醒了,红军队伍也已开拔,只留下篝火的灰烬,面对灰烬,村民们除了惊讶就是感动:这是一支他们从未遇到过的军队,这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一位大嫂小心翼翼拨开灰烬,取出没燃烧完的树疙瘩,供在自家的神龛里。这个不起眼的东西,就这样成了陈列室特殊的展品。
我想起了古田会议纪念馆展橱里的一块包袱布。我第一次走到它面前时就被其深深吸引,布是白棉布,上面用毛笔歪歪斜斜写着“六项注意”,有的字还是错别字,显而易见,书写者文化程度并不高。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从这“六项注意”发展而来的。这一支军队为什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秘密就在这里。
古田会议纪念馆里还有一件展品吸引观众眼球:一块土墙。1929年,红军在漳平官田用了老百姓的东西,留下钱,在墙上写下留言。犹如文物考古工作者揭取珍贵的古代壁画,那块写着红军留言的墙被老百姓隐藏下来,两者不同的是,后者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因为反动派对与红军有关联的人格杀勿论。
这块土墙和那个树疙瘩对应那件包袱布,说明“六项注意”不是空话,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不折不扣地做的。人民子弟兵和人民血脉相连。
我认识古田的老红军马其昌,夏收夏种时他多次到我插队落户的生产队参加割稻和插秧,他告诉我,红军到古田时,他是长工,正在田里劳作,丢下锄头,连回住地拿换洗的衣服都没有,就赤脚跟着红军走了。为什么?他说,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跟红军走不会错。马老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在连城县当副县长,解甲归农后回古田八甲居住。八甲离我们生产队竹岭凹头四公里路,他带把镰刀就来义务劳动了。几十年来,他保持劳动本色,也没忘记军队的纪律,到我们村子里劳动还自带饭包。
1983年夏,我参加闽赣作家访问团,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线采访。
根据杨成武《忆长征》的回忆,我们在安顺场找到大渡河畔老船工帅士高。已是七月,他穿着粗布衣裳,袖筒和裤管半卷着,脚上布鞋有一只开了口,戴一顶褐色圆帽,左眼球有些浑浊,右眼窝空洞无物。我们副团长柳名理递上一根香烟,他双手毕恭毕敬接过去。他过于谦卑,我心里不是滋味。我们围坐在土屋天井旁的矮凳和木头上,听帅大伯讲半个世纪前那场永垂史册的战斗。那时川军已经烧毁绝大部分船只,有两艘船在对岸,此岸只留一艘船。正是这一条唯一的船,载着红军突破大渡河封锁。帅士高是这条船上八个英雄船工中的一个,他用平缓的口吻讲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船到河心,忽然不听使唤,被急流一推几十米,撞到礁石上,我们用手拼死撑着岩石。如果让船再滑下去,非被下流的漩涡吞掉不可。我们四个船工跳下浅滩,用背死顶着船,头破血流骨头咯咯响。另四个船工用竹篙拼命撑着。浪花劈头盖脸,子弹就在耳边飞,有人伤了,有人倒下了。在重火力掩护下,我们抢渡成功了。真难以想象,如果没有人民用肩顶用手撑用生命推动,中国革命之船能渡过汹涌澎湃的激流?
兰州皋兰山下,我们拜访《长征组歌》词作者肖华。当时他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我们想让他讲讲《长征组歌》歌词的创作过程,他笑了:“那没什么好讲的。你们沿红军长征的路走,有没有想到,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民心!长征经过的最艰苦的地方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各兄弟民族的支持,就没有长征的胜利!……”
当年,甘肃的交通状况不太好,没有长途车到腊子口和哈达铺。肖政委派了一辆吉普车送我们去。哈达铺乡长和文化站长热情地接待我们,指着正在维修的一间房子说,那是当年的邮政代办所。那时,正是从这里获得敌人一张报纸,知道:“陕北徐海东、刘志丹匪部活动猖獗”,红军才知道陕北还有块根据地,毛主席才决定向陕北进发。红军在哈达铺休整,从司令员到炊事员,每人发给一元大洋,口号是“大家要吃得好”。哈达铺当时的东西很便宜,一担菜只卖几角钱,十个鸡蛋一角钱,二角钱可以买一只鸡,二元钱可以买一只大肥羊,一头150斤重的猪也不过值七八元钱。哈达铺是回民聚居的地区,为此,中央军委特地颁发《回民地区守则》,规定不能擅入清真寺,不能随意借用回民的器皿,不能在回民房东家杀猪和吃猪肉。我们党和军队,时时关注的就是民心。民心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军旗飘扬,至今90周年了。显而易见,人民军队之所以永立不败之地,是因为心中牢记人民。青山不老绿水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