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千言
《老子》又称《道德经》,全文五千余言,是中国道家和道教首屈一指的经典。《老子》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是全人类阅读最多的书之一。
《老子》的作者有李耳、老聃、老莱子等几种说法,《老子》成书的故事也非常神奇。虽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些记述,但仍然没有确切的时间地点和史料证明。目前所见最早的《老子》文本是郭店出土楚简,约1700余字,年代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其次是马王堆帛书《老子》,与今本字数大致相等,文字有部分误夺,年代是西汉初年。比较流行的《老子》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今日一般可读楼宇烈《王弼集校释》、朱谦之《老子校释》。深入阅读可参看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以及郭店《老子》对校辨析的相关著作。
大约从韩非《解老》《喻老》起,“老学”源流几千年,著述不计其数,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而我观《老子》,简而言之,以为所言不外“道”和“术”。论道是哲学,论术则属于其他学科的学问,术就是谋略、战略战术。道与术也有交叉融通,例如“无”是道,“无为”就是术。
一
《老子》哲学,首先是宇宙论,即关于宇宙万物的生成、演进的论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一”“二”“三”有各种说法。大多学者认为,“一”是“太一”或气,“二”是阴阳,“三”是气和阴阳交合。孔子和儒家没有论述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因此,这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宇宙论。
那么,“道”又是什么性状呢?《老子》说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二十一章) 因此,道是难以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一章) 。道的德性是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二章) “辞”意即“始”。道创始万物而不以此自居、自傲。因此,道本身就有至德: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章) 而得道则为德。故 “道生之,德蓄之,物行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五十一章)
道也是“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章) “无”不仅是宇宙万物生成之源,也是现实世界所有事物的构成原则和原理: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
这是个非常深邃的哲学思想,对20世纪德国大哲海德格尔有深刻影响。道所遵循的法则是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
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自然本身是否具有伦理上善的性质?《老子》的说法颇有矛盾。一方面说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七十九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七十七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 (八十一章) 另一方面又说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五章) 无论怎样,道也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令人畏惧的东西: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 (三十九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三章)
“一”也是指道。因此,对待道要敬畏、顺从。故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四十一章) 由于道既不能明确地说,也不能用知识传授 ,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四十一章) 无为是悟道的最好方式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四十八章)
《老子》的哲学没有论证,多是独断论。这是人类早期哲学的普遍特征。
二
《老子》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有四位帝王为《老子》作注,即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帝王喜欢《老子》的奥秘,正是有人认为《老子》讲的是“南面之术”。
《老子》认为,治国也离不开道: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三十二章) “朴”也是指道。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八章)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治大国若烹小鲜。” (六十章)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在《老子》看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七十五章)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以不智治国,国之福。” (六十五章) 汉初就是采取《老子》这一思想,休生养息。但是,说是无为,还要有所为。治国妙要在于 :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六十四章)
《老子》以为,欲望是罪恶之源,也永远无法满足。若要人们安宁幸福,就是消除欲望。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十二章)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四十六章)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十九章)
《老子》反对使用强权和暴力,也反对用武力处理国际关系: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三十一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三十章) 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是谦冲,这样最为有利,如果不得已打仗,《老子》的战略思想是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六十章)
《老子》除了有“南面之术”,今属政治学,还有关于经商之道的经济学,关于战争的军事学等等。从普通人角度说,也有生存之术,即谋生之道。
三
对于所有人来说,《老子》认为身体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道教的根据。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三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多藏必厚亡。 (四十四章)
不过,《老子》也认为 : “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三章) 若要保身,则需要智慧 :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十五章) 关键是有自知之明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三十三章) “圣人自知,不自见(现);自爱,不自贵。” (七十二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七十一章) 意思是圣人知道自己所短 。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十六章) “常”意指静守。在处世智慧中《老子》特别强调不争和退守: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九章)
夫唯不争,故无尤(咎)。 (八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六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着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七十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八章)
圣人更是如此 :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章)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八十一章) 圣人都是无知无欲,其状如婴儿:“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四十九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五十五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二十八章)
四
《老子》中还有一些格言警句常常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格言警句展示出《老子》独特的思维方式。比较突出的是反向思维。例如:
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二十二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四十五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五十七章)
《老子》也把这种思想提升到道的规律和法则: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四十章)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二十五章)
还有一些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四十一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顷,音声想和,前后相随。 (二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八十一章)
马王堆帛书“大器晚成”为“大器免成”,应该更符合上下文的意旨。“无”是指本体,或最高的极致的事物。但是,《老子》中的这些内容很难说是哲学,应该只是具有哲理的思想。正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
五千言《老子》是人类智慧瑰宝。拙文以不到四千字言说《老子》,无异于以管窥天。然而,《老子》的魅力也在于永远说不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