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少壮工夫老始成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胡海升 时间:2017-09-26 16:38:02 点击: 【字体:

     陆游少年时即深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孝宗时,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七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之志始终不渝。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现存九千余首。其中有一百多首诗是写给子女的,陆游不但有家训,而且晚年写了很多教育子女方面的诗,通过诗歌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传递着家风。这些诗多以“示子”“示儿”等为题,不但教育子女求知、勤学,而且每每蕴含人生的哲理,更可贵的是,很多诗歌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操,使人读过,于称赞中微有叹息,于振奋中赋予力量。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首句单刀直入,歌颂了古人学习的刻苦,“无遗力”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体现出刻苦的精神。接着,第二句道出了学业的艰难。此二句,教育子孙唯有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打好基础,不遗余力地勤学苦读,将来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的谆谆之言,流于笔端,他告诫子辈,要于年轻精力旺盛时珍惜光阴,发奋苦读,莫让青春韶华付之东流。  

  第三、第四句堪称名句,历来为文人志士所推崇。强调了下功夫的落脚点。勤奋地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这还远远不够,书本知识只是前人的经验的总结,如果一味地钻进书中无法自拔,便会像“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难堪大用。这里强调了“亲身躬行”,也就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要躬行”可谓本诗的诗眼,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二是获取了知识之后,要“躬行”,即要亲自实践,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书本知识理解、吸收、化为己用。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教育子女的诗歌,从这首诗中,人们看到了陆游“勤学向上”的家风,而且这种家风并不迂腐,并不是成天掉在书袋里,手不释卷。而是勤学与实践的结合,家风中既有勤学的谆谆教诲,又不乏为人做事的哲理,真放翁之手笔也。  

  如果说《冬夜读书示子聿》所蕴含的是修身的教诲和哲理,那么,陆游的另一首诗则体现了对祖国的爱。此时的陆游,已至晚年,且疾病缠身,然而他却用诗言志,不但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之情,而且将这份情感传递给子孙,彰显出爱国的家风,且看陆游的诗作《仆顷在征四大幕,登高望关辅乐之,每冀王师拓定,得卜居焉,暇日记此意以示子孙》:八月残暑退,秋声满庭树。岂无四方志,衰病迫霜露。辽东黄头奴,稔恶天震怒。南北会当一,老我悲不遇。子孙勉西迁,俗原吾所慕。约己收孤嫠,教子立门户。黍 暗阡陌,鹑雉足匕箸。永为河渭民,勿惮关山路。  

  全诗开篇写八月之景,炎热的夏季已过,秋风声声,虫鸣满庭。“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常借秋天以抒发悲怆的情感,此诗亦不例外。作者岂无四方之志,怎奈衰老和病痛似朝露寒霜,但作者坚信,江山定会一统,但可惜自己老了,恐怕无福以见此日了。至此,前四句诗已毕,作者于悲怆中提笔,表达出无可奈何之心态。若诗止于此,即给人以抒发不得意之言,未见其妙处,也未见其“示子孙”之意,且看放翁下文。放翁鼓励子孙迁居到祖国的西部,那里民风淳朴,风气尚佳,是放翁的向往之地。到了那边,子孙们要安居乐业,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收养、收留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和孤寡老人,悉心教育下一代,要永生永世在川陕一带做一介草民,切勿因为从家乡绍兴到那边路有险阻、路途遥远,而害怕动摇,畏缩不前。  

  这首诗也是一首教育子孙的诗,更难能可贵的是,放翁以战略的眼光看到了经营川陕的重大意义,可谓真知灼见。百余年后,蒙古攻南宋,即以川陕为先,攻取四川之后,顺长江而下,最终灭亡了南宋。有此灼见,并让子孙身体力行,为国效力,一方面体现了放翁忧国忧民之心,另一方面,也为子孙传递着爱国主义的家风,纵然有艰难险阻,他也教导子孙后代以国家为重,投身到经营西部的大业中去。  

  如果说,这首诗是放翁于病榻之上对子孙的谆谆教诲,体现了他爱国主义的精神,那么,他的绝笔诗,抑或可以说是遗嘱的《示儿》,则使这份精神得到了升华: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诗并不难懂。作为一首绝笔诗,它无愧于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它使爱国的精神和家风得到升华。人死了,万事皆空,但却牵挂祖国未能统一,当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到来之时,请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放翁。  

  陆游一生坎坷,但恢复中原的爱国心始终不渝。他的诗歌,尤其是教育子女的百余首诗歌,传递了勤学、务实、爱国的家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  

  史载,其子孙无论为官与否,多是忧国忧民、正直忠贞之人。两个儿子为官颇有清廉之名;孙子陆元廷,继承祖父遗志,为抗敌奔走呼号,为国积劳成疾而死;曾孙陆传义,与蒙古侵略者势不两立,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陆天骐也在崖山兵败后宁死不屈,投海自尽。真可谓满门忠烈。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