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奶奶的药箱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江迎娣 时间:2017-10-24 17:02:14 点击: 【字体:

奶奶的药箱很重,常年压在一副不足100斤的身板上。许多年后,药箱依然方正,奶奶的腰却弯了。  

  奶奶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目睹当时农村条件落后、缺少医药、很多人因为没钱看病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情景后,奶奶下定决心学习医术,治病救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国家经济的困难时期。当时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很不完善,基本上没有像样的医院和防疫站,老百姓最怕的就是生病,“小病熬、大病拖”的现象屡见不鲜,当时流传的“寻医问药实在难,看病要跑廿里外”“一人生病三人抬,抬回老小哭一堆”就是农民看病求医难的一个真实写照。  

  奶奶不会骑车,每次出诊都是步行。她身背药箱,头戴草帽,走向田间地头,走进村村户户,但奶奶从没叫过苦叫过累。在浮肿病高发的年代,奶奶一人负责统计全乡浮肿病发病情况,每天统计报告一次,虽然工作量大,但奶奶都能及时准确地完成。不但如此,她还别出心裁,把每周、每月的浮肿病发病情况制作成曲线图,并在小本子上写下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供上级参考。  

  记得奶奶常说,医者仁心。在遇到查蛔虫、钩虫、血丝虫等地方病时,每天晚上9点以后,奶奶提着开水、拿着茶缸、背着药物挨家挨户敲门采血。根据血丝虫在人体的生活规律,需要晚上9点等乡亲们睡熟后才能进行,先采耳部血液,然后涂片,最后查看有无患病。奶奶一家一家地采血、检查、登记,就这样一直忙到天蒙蒙亮才收工。简单地洗漱就餐后,又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夏日里,豆大的汗珠从奶奶的额头渗出,顺着消瘦的脸颊滑落下来。奶奶常常顾不上休息片刻,就这样,工作到夜晚。伴着夜夜星空和阵阵蛙鸣,奶奶挨家挨户,从夏天走到了秋天。那一年,奶奶整整瘦了15斤,穿破了6双布鞋,可就是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她,却始终怀抱着一份最质朴的情感——只为守护乡亲安康。  

  奶奶虽然瘦小,可她工作起来的能量很是惊人。她曾因一天内注射242个卡介苗在县里获奖,接连半个月在外为乡亲们接种牛痘成为“劳模”。当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时,上次离家时种的蒜苗已经长高了10公分,绿绿的叶子向她招手致敬。后来,奶奶曾多次骄傲地说,看,那时的辛苦是多么值得,现在的中年人基本上没有得天花的。  

  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奶奶去外地学习深造,她边学习边实践,中医西医知识逐渐触类旁通。从那以后,奶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妇女和儿童身上。她曾在乡里多次开展妇科病检查,传授妇女保健知识。为了治疗妇科疾病,奶奶经常背着箩筐到田间地头和湖里采药,回来熬制,然后免费分发给患病妇女。对于没钱看病的村民,奶奶不但免费为他们治疗,更是自掏腰包给他们买生活用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疟疾在附近几个村子爆发。那是很令人痛苦的一种病,虽然不是绝症,却十分伤身体。那段时间,她背着药箱行走在乡村田野。后来,从咿呀学语的小孩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对消灭疟疾的宣传口号都能倒背如流:“疟疾蚊子传,吃药不要钱。八天服八次,防止以后犯。”奶奶带着水、药和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送药。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在毫无隔离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奶奶冒着自身被传染的风险一直努力工作着,直到看到疟疾被控制住。  

  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提及往事,奶奶总是一脸幸福。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