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讲好咱的家风故事”系列报道(三)】心中有“勤” 脚下就有路

来源:区城东实验小学 作者:王建梅 时间:2017-11-02 15:19:10 点击: 【字体:

我出生在物质不算匮乏但绝不富裕的年代,父母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农民。我的家庭和别人无二,少不了爸妈因琐事争吵,少不了我们因顽皮被打。但让我记忆最深的,都不是这些。  

记忆中的夏天,是特别难忘的。晚饭后有的只是闷热烦躁、蚊虫叮咬。夜晚都是在大人的蒲扇下、在聊斋的故事里度过。等到燥热褪去,夜已经很深,我们也在这个时候才开始慢慢进入梦乡。但第二天天刚微亮的时候,因为要赶在下田做农活前把家务做完,我们姐弟三人会被父亲逐一叫起,我把这称之为“叫早”。“叫早”会出现很多有趣的事,父亲时常是叫醒第二个时,第一个又转身入睡。不过三次下去,还有赖床的,巴掌自然会噼噼啪啪下来。一个暑假,几乎没有例外。碰到下雨天,我们会高兴几分钟,不过也就几分钟,父亲照样会叫醒我们,或做作业,或帮衬着编苇席,总之是没有懒觉睡的。冬天的早晨也不例外,不过比夏天略微迟点。日子一久,姐弟三人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14 岁那年,我升入初中学习,学校离家近20里路,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时代,住校是最好的方案。当时像我一样住校的不少,大家远离了父母,许多人都不适应,尤其是早晨起床出操,不是谎称生病就是懒懒散散迟到,而我几乎从不迟到。仔细想想,这与父亲的“叫早”有关。读完师范,走上工作岗位,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即使寒暑假,也不例外。有时熬夜,第二天也依旧是那个时间段醒来。  

结婚成家,女儿转眼也上学了。或许是自己的生物钟所致,或许是教师职业特点使然,女儿和我一样早起,这其中有我“叫早”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女儿的自觉。在她同龄人节假日能睡到九十点时,女儿一如当年的我,早早起床,早早做事。  

父亲不是文化人,更不懂什么家风。梳理一下,父亲的“叫早”何尝不是一种家风:人勤地不懒、勤能补拙!我不是天资聪明、家庭优越的人,但我正是凭借父亲的“叫早”学会了生存、学会了工作、学会了做人,也传承给了我的女儿。我告诉女儿,我们的家风就是勤!  

其实每一个家庭,都有一种家庭成员熟知或潜在的为人、做事、求学、工作态度,这样的态度、言论、行为就是家风。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也无关父母文化程度,关键是父母的德行素养。再看今天的社会,很多人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值得深思。也许不是因为时间与距离的阻隔,更多的是人们忽视了家风的力量。  

或许,我的父亲、我、我的女儿在“勤”字上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们坚信:常用的钥匙最光亮。心中有“勤”,脚下就有路!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