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8-09-03 09:46:34 点击: 【字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在各地的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1 “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

  作为历史文化的有力物证,文物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他指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强调。这为正确处理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2015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西安博物院调研时,明确了博物馆的地位作用和工作要旨。

  “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2017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调研,首站来到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海市。在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总书记参观了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览,详细了解文物的年代、特点、来源,询问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有关情况。他要求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思之深远;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他始终牵挂在心。2015年,他到访西安博物院时,关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小雁塔的保护。当得知小雁塔已经得到了科学的文物保护后,还专门叮嘱道,对待文物古建的保护工作,一定要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做好保护。一句“修旧如旧”既是鼓励鞭策,更是期待嘱托,让在场的工作人员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2 “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20149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尊重历史、铭记历史,目的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找到前进的动力。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2014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时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20152月,在西安博物院参观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冒雨来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蓬莱市,登上蓬莱阁主阁,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情况,听取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操练水师、保卫海防的史料介绍。在这里,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鉴古思今谋远,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次调研中,深刻阐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从“不忘历史”到“以史鉴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五千年的文化河床之上,扎根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文化土层之中,向我们揭示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向我们指明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历史文化,见证了伟大的中华文明的诞生,也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这是我们发展进步的根基之所在,更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之所在。

  3 “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

  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时代是向前发展的,传统的箭,说到底要射向未来。对待传统历史文化,我们必须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2013年冬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曲阜市考察时,专程来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在听取大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情况介绍后,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他还强调,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2014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要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历史内涵和表现形式。

  在这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入思考。他认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他主张,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和深刻思考,激活了一池春水。近年来,从教育部提出“书法进课堂”,到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宝档案》等文化大餐的相继推出,到各种以传统文化建设乡村的实践……不断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成为融汇于日用的“活的文化”,从而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风貌。(心耕)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