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心对月明
如果对传统诗词作一统计,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所运用意象最多的,恐怕就是明月。中国传统诗人对于明月赋予了无限遐思,无论是离别乡愁,还是心照神交,诗人都能用一句句光华圆润的诗句与明月融为一体,从而带给古今无数的人以心灵慰藉。不妨这样说,太阳让我们看到了世界,而明月让我们看到了自己。
明月是相思的影子。说到明月诗,最为妇孺皆知的,莫过于李白的《静夜思》。李白这首诗表达的思乡情感也是明月寄托中最为常见的,看到了天上的月亮,便想起了远方的故乡,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为所有中国人在幼年时就都烙上了明月的印迹。
要说将明月写得宏大的,要数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一个“生”字,一个“共”字,看似平淡无奇,却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种相思之情在月光的滋养下显得是那么柔和深远。
为什么人会思乡,因为那是人的根系,有血缘的亲人。“月是故乡明”说出了世间人最为广泛的共鸣,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什么差别,而偏要肯定地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不容置疑的是浓烈的故乡感怀。
有一种相思叫作漂泊,张继在姑苏城外望月,写下《枫桥夜泊》,将诗人的世界填得满满的,那种旅途中的孤寂忧愁,虽未言说,已尽在其中。
明月是诗人的知己。王维对于明月,有着浓厚的感情。在月光的抚慰下,他的内心得到了自由与安静,最懂人心者,乃一轮明月也。王维在《竹里馆》中,更为空灵地咏吟了明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片深幽处,一道明月光,照见的是淡泊绝尘之心。
张孝祥笔下的明月,就是自己玲珑剔透的灵魂。《念奴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填此词时,在洞庭湖上,张孝祥身卧一叶扁舟,只觉天地之大,但有明月在,“素月分辉,明河共影”,万物都变得干净起来,而我自己呢?“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此刻的张孝祥,心中已无挂无牵。
明月是流转的时光。明月是柔和的,如水,如风,虽不争而利天下,不管是辽阔的空间,还是深邃的时间,一片皎洁的月光永远相随,中国人敏感的心弦,总会在追忆年华中,不经意被温润晶莹、静谧迷离的月色轻轻拨响。
李白曾发出明月自何时的疑问,在《把酒问月》中,他对明月与时光的关系进行了深深的思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一句接一句地问,明月啊,你是这天地间最大的谜,你从何时来?你能无穷尽,而作为人,就在你一轮轮的圆缺当中,度过了一生。
明月是无私而博爱的,属于每一个人,不在于谁的诗名。赵嘏的《江楼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在楼上,月光照水,江水映天,曾经的“同来”,终作如今的“独上”,月光仍依旧,人事已蹉跎,昔日游伴不知散落在何方了。
苏轼最怜爱的明月,极富积水空明之美。《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此时的明月,就像一个巨大的钟表,掌管着宇宙的周转,明月是那样瑰丽神奇且稳定,而人的命运一向恍如浮萍矣。
孤独,源于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不仅是生命,还有明月。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咏月诗中雄浑的句子,人在灿烂的星月下,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诗人虽在天地之间飘零,而星月难道不孤独么?
明月不同于群星,在天上始终是孤零零的。晏殊的《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世人仰看中天月,那明晦连绵宛若仙境般的景致,不禁让人有诸多憧憬,即便是神话,也没有为明月安排的繁华一些。
说到明月,怎么也不可能绕过“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用他的神来之笔,点染激活了亘古明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闻一多对此诗评价说:“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是的,这一晚堪称是唐代最美的一晚,因为诞生了这首绝唱。“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在张若虚手里,仿佛焕发了新的生命,循环往复,炫人眼目。在一瞬间,天地就像玩具般,被张若虚重新拆卸组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宇宙,而我们竟然还觉得无比和谐,好像本来就该如此。张若虚这首诗里,有很多对永恒和刹那的思索,他感受到了明月的孑然,人类的伶仃,在这种强烈的孤独感当中,难得还饱含着热爱,对一切的热爱。
可以这样说,诗词是中国最美的语言,而明月又是诗词最美的意象。或床前明月,或中庭秋月,或空山幽月,或中流江月,或花影春月,都以温柔撒下来的莹莹之光,包容了我们所有的心事,让我们百般的情愫在清凉月色中,慢慢沉淀,慢慢消融,慢慢和解。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