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算鬼”和“倒马叉”
目不识丁的奶奶将一个人的出路品行归纳为:“跟好人,做‘精算鬼’;跟流氓,学‘倒马叉’”。“精算鬼”好理解,精明会算计之人。“倒马叉”在苏北里下河一带的方言中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解释,但依奶奶说这话的本意一定是贬意的,不学好呗。
同庄子的庞三家,一家四口。庞三天生的老实人。夏天饭后,喜欢找个荫凉的地方边拍苍蝇牛胡蜂边打瞌睡。冬天没事,常常把手插在袖管里倚在门口土墙上晒太阳。庞三的婆娘身段还算罢了,却因一只眼睛塌陷,才跟了庞三且生下两个岁隔两年的儿子。两个儿子的名字起得蛮好,老大叫庞宝,老二叫庞贝。据说给起名儿的是读过几年私塾的外公。外公之心可鉴。
这样的家庭放在现在是该划为扶贫户的,但这是近四十年前的话,整村整庄制的生活不乍的,类似庞三这样的家庭多了。
时年就这么一绕,庞三两个小伙长到了个渐高,声变粗的份儿上。说是读初中,但成绩不乍的,时不时地会弄出个把死老鼠藏在女同学放书包的桌屉里令女孩拿书时大惊失色或采一把“垦麻籽”冷不丁揉到同学的头发中,令你越扒越缠。面对遭袭者生出的惊恐与痛苦,庞宝庞贝和一帮“同僚”会笑得抱着肚子在地上打滚并在老师赶来的指责中作鸟散状。
两个好佬上学不用心,老是迟到缺课。班主任说是属于那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型的。
家与校之间,庞家兄弟基本上属于散养状态。弟兄两个有一个共同爱好,弄鱼,但弄法不同。庞宝看上了东庄上的宝林夏捕冬摸手艺,每每看到宝林下沟蹚河去弄鱼,他就屁颠颠地跟着去,并发誓等弄到鱼卖到钱也置办鱼网、“皮萨(一种用车轮内胎裁粘制作,冬季穿着下水摸鱼的皮衣)”之类的行头。庞贝则偏爱钓鱼和用钗戳鱼,从用缝衣针火烧自制鱼钩,用从修车铺拣来的旧钢条扎鱼钗起步,和所谓师傅的陈二小一起,一天到晚在池塘边转悠。
我奶奶从小有种麻纺线织鱼网的手艺。庞宝动起请奶奶帮他织“趟网”、“踢筝”的脑筋,但囊中羞涩。于是,他三天两头送些小鱼小虾给我奶奶,眼馋地望着奶奶织着的各式网具。够聪明的奶奶一眼便看穿了庞宝这份殷情的弦外之音。看着庞宝自愿靠吃苦赚钱且跟宝林学摸鱼而落下的一双红肿皲裂的手,奶奶说,只要你学好肯吃苦,这弄鱼的网子包在奶奶身上。
眼看着哥哥差不多天天有“进项”,且从我奶奶那里先后获得了“趟网”、“踢筝”、“鱼阀子”等,庞贝有点急眼了,和陈二小商量,趁中午看鱼人犯困,鱼儿浮头的机会,到承包户鱼塘里戳鱼。好家伙,养鱼塘就是不能和小沟汊比,望着一阵阵仰头浮水的花鲢、草鱼,两个躲在芦苇丛中“嗖嗖”放钗,很快便戳得一蛇皮袋鱼。就在两人把鱼拉上岸,抬头一望,看塘的怀信伯伯站在跟前。一边是挟鱼要溜,一边是拖住不放,一场混战,怀信伤倒塘边。近人闻讯报警,庞贝、陈二小盗鱼加打人,被派出所民警带走。不几天两人被拘留十五天的消息传到庄子上,这还不算,怀信治伤的钱、误了的工,日后算账,庞、陈二一添作五。这刻儿,奶奶对着我们弟兄仨庄严发话:鱼生四两各有主,野沟荒塘你钓到摸到靠手艺,凭运气。你去偷戳人家养的鱼,还打人,不逮你就没王法了。真是一娘能生九等之人,你们看庞宝,自跟宝林学了网鱼摸鱼,吃得了那份苦,受得了那份难。唉,跟好人,做“精算鬼”;跟流氓,学“倒马叉”呀!
似曾感觉, 奶奶这句话, 现在也时有所闻。类似段子,在网络间不断地被转传。有的,则成了一些年轻父母的育儿“座佑铭”。
深秋一日,在沪上偶遇庞宝。他告诉我,他是来上海洽谈他们公司的海淡水产品在上海虹桥开设销售窗口事宜的,妻子在滩涂边开了渔具鱼药店,生意红火着哩。这事儿忙完后还得回老家一趟。
宠宝告诉我,庞贝还蹲在老墩子祖屋里。因为集体土地复垦流转的事儿,要拆迁散落老民宅。村上前天致信于他,希望他回去一趟。
“父母都不在了?”
“早走了。可老二还住哪哩”。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