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过大年 话习俗

来源:区政协 作者:朱子丰 时间:2019-01-21 13:40:28 点击: 【字体:

回眸童年,最向往、最期盼的当数春节。这不只是指望节日期间吃得好,穿得新,玩得乐(其实那时收入少、物质乏、生活改善也有限),更在意的是春节的许多习俗蛮有情趣,变有内涵的,有的还颇为神秘,只能口口相传,不可随意揣摩。时至今日,我仍常常念叨回味。

除夕下午,各业各行早早关门歇业,人们匆匆回家,吃团圆饭,饮长寿酒、小孩送长辈祝福、长辈给小孩压岁钱。饭毕,全家动手装陈饭盆,贴上“聚宝盆”金黄或红色三个大字,饭上按满红枣、年糕、五色白果,插上“陈饭旗子”。继之,上香点烛,燃放鞭炮,一家人面对神位,依次跪拜磕头,祈求庇护、保佑。喜笑欢乐声中辞旧岁,迎新年。

“正月正,挂红灯,大红对联贴上门;锣鼓响,戏开场,男女老少喜洋洋。”正如这首儿歌所唱,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气象万千,春色满园。穿新衣,戴新帽,热热闹闹迎神灵,欢欢喜喜过大年。是日,禁动扫帚禁扫除,禁言不吉利之语,禁干不吉祥之事,不得向外泼水,不得动锹破土。亲友邻里来访,主人热情相迎。烟茶糖果款待。出门迂人,互道“恭喜发财”,祝福“添人进口”、“早生贵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福禄寿全套话。小朋友们三五成群,一早就沿家挨户去拜年,各家回馈以蚕豆、花生、糖果之类,间或也有几角钱、一两块钱的小红包(那时钱少,也值钱)。一趟回来,小伙伴们的围裙、衣袋都装得鼓鼓突突、满满实实的。还不等大人问话,就又马不停蹄跑二趟了。目标是这天上午要把全庄子(整个生产队)的每户人家都跑过遍拜过完。

从初一到初五,这五天大年间,各类艺人纷纷出场,舞龙灯的、打花鼓的、玩麒麟的、唱道情的、耍杂技的、送财神的,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竞相献技展艺,各显身手。他们到各家门前吹拉、歌舞一番,主人或给糕饼,或包喜钱,彼此互有所得,倒也乐意融融。初五,习称财神日,很多人家为抢财神,盼发财,午夜时分零点刚过就开门敬香放鞭炮,一户动,百户应,四周的炮竹声此起彼落,一直持续到天明太阳升。十三日叫“上灯节”,家家吃汤圆,十八日“落灯节”,户户吃面条,俗称“上灯圆子落烟面”。正月半(十五日)叫“元宵节”,很多地方举办灯会,称之“闹元宵”。刘庄、白驹、草堰等古老集镇过去经常举办。上世纪末,大丰城区也曾连续举办过几次。各乡镇、区直各单位都高度重视,竞相比拼,专门制作了精美灵巧、各具特色的灯箱灯具,集中在城区几条主要街道巡展,逗得全城万人空巷,争饱眼福,演出现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其盛况盛景可谓前无所有,迄今人们还留有美好的记忆。

正月十六,不知何年开始,乡村晚间都用芦柴、杂草扎成长长的火把,到自家的田头来回燃烧,四周火光烛天,谓之“舞火把”。老农见状以验(预测)当年水旱(过白为水年,过红为旱年),以此作为调整作物布局的参考。

二月二,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指的是有女儿嫁出者,备饭菜迎回家中,民谣如是说:“二月二,家家带女儿,女儿不来烂腿儿,不带女儿是穷鬼儿。”这一习俗至今仍在不少地方沿袭。至此,大年过完,春耕生产开始。

如今过年,除了张灯结彩贴春联,除夕团圆看春晚,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更有节假日坚守岗位争分夺秒地抢工会战者,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亮丽风景线,也算是破旧俗、树先风的新气象吧!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