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追梦故事 | 过上好日子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时间:2019-04-02 11:07:41 点击: 【字体:

1952年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在广大农村中开展的土地革命点燃了那个时代的人的青春。正是在那一年,我爷爷怀揣一家人的温饱梦,放弃了在镇上经营的银匠铺,带领全家老小迁徙到了农村,那时,我那还未满周岁的父亲坐在晃荡的箩筐中,沿水路、经山路,在颠簸了三十余公里后,在懵懵懂懂中被挑到了这个后来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小山村。

  当被安置在一处闲置的院落后,一大家子人也就正式在农村扎下了根。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父亲兄弟姊妹共七人,在农村贫瘠的土地上,即使爷爷奶奶再勤劳,也依然难以养活这么多子女。后来,遭遇三年饥荒,一家人的生活更加窘迫,吃饱饭、活下去都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于是,在我七叔2岁时,爷爷不得已将其过继给别人家抚养,这也成为我奶奶一生的心病。

  等到父亲12岁时,他终于有机会走进离家不远的大队公社读书,他称之为“发蒙”。父亲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在成绩名列前茅基础上,连续几年实现“连级跳”,很快完成了“初小”的学习(相当于现在的初中阶段,但学习时间更短,课程更少)。这个时候,我开明的奶奶早早为她的儿女做了职业规划,我的伯伯叔叔们陆续成为教师、会计和石匠,父亲也成了一名木匠,并靠着这门手艺行走在四里八乡。同时,爸爸和伯伯叔叔们都努力赚取“公分”(农村集体劳作时计取报酬的方式),改善了一大家子人的生活条件。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集体土地下放到户,我们这个已经拥有十余口人的大家庭也进行了“分家”,但在栽秧打谷等农忙时节,父亲和伯伯叔叔们还都聚在一起共同劳作。父亲将梦想和希望撒在了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将梯田、田间、地头收拾得杂草不生,每到初春时节,不把梯田的田埂糊上一遍新泥,他不会松开锄把。等到了大中午,眼看着农田水汪汪倒映天光,田埂乌亮,他心里才满足,乐呵呵地回家。父亲用勤劳的双手垒满家中那一人高的谷仓。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每年春节前一周,在奶奶的主持下,我们一大家子人在我家和伯伯叔叔家中轮流过年。热热闹闹的新年在伯伯叔叔们手中亮晃晃的酒杯中流淌,在诱人的腊肉香味中浸透,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升华。按照父亲的说法,一年干得好不好,就看过年那一顿,会计划的人,日子是越过越有。父亲的梦想,就是过上“好日子”。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我们这个小山村,村里的几个年轻人极力动员我父亲去深圳发展,仿佛那才是手艺人应该去的地方。但是父亲不忍将繁重的农活、抚养三个年幼孩子的辛劳全压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更忘不了每年需向国家缴纳的“公粮”。父亲的梦想似乎从那一刻起就融进了土地,他将梦想移植到了我们三姐弟的身上,他不愿下一代重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经历“背太阳过山”的辛酸,他鼓励我们三姐弟要靠知识改变命运。

  也许是为了弥补父亲幼年时期“发蒙晚”的遗憾,我们姐弟三人很小就开始读书,靠着我爸同学的“关系”,我五岁半就上了小学一年级,每天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上学。而我两个姐姐转学到中心校以后,每天也要在路上耗费两个小时的时间。后来我们三姐弟去了更远的地方求学,顺利上了初中、高中、大学,也走出了村子,去了镇上、县城、省城以及外地读书。在这场梦想的“接力赛”中,父亲的“创造力”也发挥到了极致。我家到公路步行要40分钟,然而父亲长年累月挑着200余斤的货物行走在这条道上,以“搬鸭棚子”的方式,将“交公粮”后的余粮绝大部分换成了我们的学费和饭票。父母亲也尝试着做过许多副业,养猪、养鸭,栽种西瓜、南瓜、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直到现在,我的脑海中还时常会浮现父母劳作的一幕:在外做完木工活的父亲,来不及休息,和母亲一起借助月光打捆秸秆、喂猪喂鸭。

  为了多赚钱,父亲去了外地务工,但为了兼顾家里的农活又不敢走太远。他去过松潘,那年冬天的大雪,让他的双手爆裂如老树皮;他去过自贡,在旧家具市场的纷飞的木屑中穿梭,回家的半年时间里他经常咳嗽;他去过重庆,在建筑工地上冒着严寒加班至深夜,半年干出了一年的工作量……当回想这场“梦想”长跑赛时,我突然觉得这里面寄托了父亲的希望和对我们沉甸甸的爱。我也时常会回想起老师的训导:庄稼栽坏了一季还可以再种,而你们耽误了一届就毁了一生。后来,在父亲亲手做的红色课桌和竹条书架的陪伴下,大姐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二姐上了中专,我也考上了大学。我们都慢慢地接近父亲“梦想”的样子,而父亲也成为乡亲们眼中的“开明人”“能干人”。父亲的想法做法也影响着村里许多人,让很多乡亲也都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

  现在,我们村那些在土地上耕作了大半辈子的父辈们大都随着子女进城了。随着农村户口改为居民户口,父亲觉得城镇和农村的隔阂正在消失;当高铁连接了家乡和城市,父亲觉得都市离家乡是如此之近,但这条路他却走了几十年。父辈们简单、实在、要求不高的幸福梦,是亿万农民“小康梦”的缩影,也是亿万中国人“中国梦”的一部分。

  现在,父亲也随着我进城了,虽然不再需要在土地上劳作,但他身上勤劳、淳朴的品格却时时刻刻影响着我。我也时刻牢记父亲常说的那句话:遇到了好政策,端上了“铁饭碗”,咱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懂得感恩,努力奋斗才有未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