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又闻桐花香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19-08-06 11:45:19 点击: 【字体:

河南省兰考县,春秋时称户牖,亦是门窗之别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兰考自然灾害严重,风沙肆虐,水患频仍,到处是盐碱地,农业收成极少,百姓一贫如洗。1962年,焦裕禄被调到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他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自然灾害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提出大力发展泡桐,泡桐与农作物间作。为使兰考县成为“兰桐县”之宏愿得以早日实现,他即便身患重病,仍然忍着剧痛坚持工作,年仅42岁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模范事迹传开后,他本人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所代表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更是为后人所景仰、所传承。如今,焦裕禄带领大家种植的泡桐树,遍地成林,桐花飘香,全县泡桐种植面积已达几十万亩。

  站在焦裕禄手植、今天被当地人敬称为“焦桐”的已经参天的泡桐树下,俯身捡起一朵刚刚掉落仍很挺括的桐花,端详一下它那钟样的淡紫的花朵、花冠内壁或紫或黄随机分布的美丽的圆点以及那直立的顶着一个个圆球花粉的花蕊,缓缓送到鼻孔,一股特有的沁人心脾的桐花香让我满足地享受着。然后,撕下一片花瓣,用手指捻出汁来,捻成泥状,拇指食指染上了紫色,带上了浓浓的桐花香味。

  我忽然意识到,这一系列的动作怎么这么熟练、这么熟悉?里面似乎夹带着某种久远的记忆。少年时候的往事一下子涌现在脑海里。

  小时候,父母是学校老师,我们家在农村一个中学的校园里。那个校园很大,学生上课和老师办公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西边的部分是老师办公室、食堂和一部分外地老师的宿舍,我们就住在其中的两间房子;东边的部分是操场和三排教室,操场和教室之间,有一个方形的土筑的高台,是举办全校运动会和召开全校大会时的主席台。在教师区域和学生区域连接的地方,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庙,很多老师在里面办公。大庙办公室地基很高,门前有十几级台阶记不清楚了,它的旁边连接着后来盖起的一排平房,对面是一间寺庙配房,好像是作为地理、历史老师的办公室。在大庙和它旁边平房的门前,是一排高大的泡桐树,一个人合抱不拢,树干有直的,有弯的,虽不如现在统一绿化的树木整齐,但树冠却是各具姿态,自成一道别致的风景。且还有实用的功效,有些树,大半的树冠都向院子中心方向倾斜,夏天遮出一大片阴凉地,成了天然的避暑场所。夏天的晚上,住在院子里的老师们,还有我们几个孩子,人手一把扇子,在院子中间铺上一张席子,坐着乘凉、聊天、看星空。微风吹来,桐花的香味就萦绕在我们的周围。我常常捡起一些刚刚落下的桐花,在席子的一角摆成各种图案,间或用手指捻破一只桐花,送到鼻子下,吸进更浓的花香,就好像遇到好吃的东西,吃两口不过瘾,还要狼吞虎咽地再吃一些。

  碰到大风天,泡桐树的树冠整个地晃动,叶子、细小的枯枝,夹带着一些桐花,刮落在地上。泡桐的树枝不像柳枝、腊条之类光滑,即便是很小的枝梢,只要干了,也像树干和大树枝一样毛糙。落在地上的桐花,花瓣被风撕裂,但还看得出长在树上挺括的样子。

  下雨的时候,也总是有些桐花掉落的。被雨水浸透了、打蔫儿了的桐花散布在地上,花瓣上看得见雨水溅上的泥沙,比起冯延巳词说的“落梅着雨消残粉”,要粗犷和自然得多。

  一只桐花又在我眼前落下,思绪回到焦裕禄手植的这颗泡桐树前。这里的人们称它“焦桐”,是否来自东汉河南蔡邕的“焦尾琴”未曾考证。蔡邕当是未曾料到两千年后在河南会兴起大规模的泡桐种植,提供这么多的制琴材料;而焦裕禄书记亦不会料到,他用来防风固沙的泡桐,几十年后却成为支撑起了包括古筝、古琴、琵琶、阮、笙在内的一个完整乐器制造产业的“大功臣”,当地人学习并工于制琴,传统乐器精品应有尽有。可见,高山流水之交,亦无须同世并立,纵相隔两千年,焦裕禄和蔡邕却于冥冥之中成了一对真正的知音:

  古闻伯喈焦尾琴,今有裕禄焦桐林。斫琴业兴桐林畔,千载隔空觅知音。看着手里的桐花,我想,依着它那钟样的淡紫的花朵、花冠内壁或紫或黄随机分布的美丽的圆点以及那直立的顶着一个圆球的花蕊这些绝美的色彩和造型,做成丝巾、做成时装、做成布艺产品、成为设计元素,也一定招人喜欢的。说不定,这小小的桐花也会给兰考人民带来一个创意产业呢。

  又闻桐花香,想起我少年的那段简单、平静而又愉快的日子。那段日子加深了我对泡桐的了解,也为我后来的学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个校园里,语文老师的循循善诱、数学老师的严厉鞭策、英语老师的热情鼓励,都成为我深深的记忆。我在这个桐花飘香的校园学习的东西,诗词、文言文、最基础的数学和英语知识,是我记忆最牢固、印象最深刻的。

  又闻桐花香,想起了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斗风斗沙战胜贫困、种植泡桐惠及后世的壮举。桐花是清明“节日”之花,“清明之日桐始华”,《周书》的记载奠定了桐花“清明之花”的地位;“火冷烟青寒食过,家家门巷扫桐花”,张浍川《寒食》也是描写桐花和清明的关系,人们用“焦桐”纪念焦裕禄,自是十分妥当了。

  又闻桐花香,看到了兰考、开封、河南乃至整个中国发展的未来。

  兰考这个当年的贫困县,如今已经变为小康城。几经磨难的中国,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焦裕禄精神,成为新一代中国人干事创业的基因。有人以桐花表达悲春心绪,如“客里不知春去尽,满山风雨落桐花”,又有“红千紫百何曾梦?压尾桐花也作尘”。徜徉在这个和梧桐结缘的小城,我更喜欢这样的表达:何须憾对桐花谢,夏日兰考更葳蕤。

  又闻桐花香。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