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厝之美
“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是一座天然环境优越、十分美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日报》前段时间重新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02年任福建省省长时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的序言,对于在全党、全民中大力倡导热爱文化、珍惜文化的情怀,对于我们更好传承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而前不久在阿塞拜疆举办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2020年在福州举办。本期特刊登此文介绍福州城乡许多功能各异的古建筑,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古建筑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 一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独特的自然状况,曲折的历史变迁,造就了福州与祖国其他地区相同又相异的区域文化和民风民俗。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数百座明清建筑星罗棋布,尤其是三坊七巷被人们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近代名人聚居地、闽台渊源彰显地”。那一幢幢别致的古厝(“古厝”为福州方言,狭义指古老的房屋,广义则泛指古建筑),既凝结着福州先民建筑工艺的智慧结晶,更凝聚着一段段历史和记忆。
公元前202年,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过了四百多年,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些规模。新置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到了唐天复元年,即公元901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了“守地养民”,又在子城之外,以钱纹砖砌筑起一座“罗城”,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到了明清时期,则出现了“城中之城”的格局,著名的“三坊七巷”(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如明珠镶嵌其间。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旭、林觉民、林徽因、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翻动历史,令人惊奇地发现,一大批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或少映现在三坊七巷的一幢幢古厝中。
二
大铁佛告诉我们古人的智慧。“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但说是金身。”这是明代曾异撰为福州开元寺铁佛殿撰写的楹联。据《榕城纪闻》说,开元寺为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始建,是福州现存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大铁佛是北宋元丰年间铸的。这尊重达5万公斤的阿弥陀佛像是怎样铸成的呢?据考证,是用“蜡铸法”浇铸的。方法是在浇铸地点先挖一口井,再在井旁边用三合土塑成佛像模型,干燥后涂上几寸厚的牛油和黄蜡,待凝固后,再在上面雕刻佛像,然后涂上用泥土炭末调成的细泥浆,这样就形成了三合土、油蜡、炭泥浆三层,等到内外通体干固之时,用火在外面烘烤,中间的油蜡遇热融化流入水井中,中间一层就变成虚空了。然后再在塑像四周堆起土山,在山上铺设熔铁炉,把熔铁注入模型,这样一尊精美的佛像就铸成了。在北宋时代,福州能铸造出这样大而精美的铁佛,说明当时的冶炼技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显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把这尊铁佛描写为“镇妖之宝”。
戚公祠告诉我们抗倭的传奇。“浩气远吞三岛水,英灵常在九仙山。”这是福州于山平远台的一副楹联,后人为歌颂抗倭英雄戚继光所撰。平远台不远处就是戚公祠。祠厅正中神龛有戚继光戎装坐像,祠厅两壁有戚继光抗倭简介。戚继光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第一次率军援闽,接连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大胜仗。凯旋班师,在于山平远台庆功。戚将军酒后倦意渐起,醉卧石上,不觉酣然入睡,后人将此石称为“醉石”。清代诗人张亨甫有“六军一醉海天月,山中草木皆轩昂”的名句;今人郁达夫拜谒戚公祠时写下《满江红》词,词中有:“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词句,以讴歌戚继光抗倭保民、扬威华夏的历史功勋。走进戚公祠,我们仿佛看到戚继光“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勃发英姿,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
马尾昭忠祠告诉我们喋血的壮烈。“神州泣泪八方义士生必雪耻;东海喋血七百忠魂死不瞑目。”这是萨镇冰为马尾昭忠祠题写的楹联。昭忠祠也称马江海战纪念馆,是100多年前中法马江海战烈士埋骨处,故称为“昭忠祠”。祠正中安置海战中阵亡烈士的神主牌,梁上高挂“碧血千秋”金字匾额。两侧壁上各镶嵌3块铭刻烈士姓名、职务的碑石,两边回廊分立昭忠祠碑和记叙烈士业绩的碑刻……在昭忠祠群像雕塑前,耳旁犹闻当年海战的隆隆炮声——清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初三,法国远东舰队以访问为幌子,闯入马尾港,猝然发动袭击。福建水师仓促应战,很快便全军覆没,死难的水陆官兵达千余人。马尾海战,中国军队虽然战败,但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以东海喋血的壮烈,唤醒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激起了一次次反抗外侮的狂潮,迎来了民族解放的曙光。100多年后的今天,在法国巴黎荣军院,面对法军当年缴获的马尾海战的中国大炮,时为中国军人的我,在留言簿上悲愤地写道:“任何外国军队,把中国军队的武器作为战利品炫耀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林文忠公祠告诉我们抗英的壮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副楹联是林则徐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禁烟失败,被朝廷遣戍伊犁,在途中留给家人一首诗中的颔联,它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义无反顾、舍身报国的豪情壮志和坦荡胸怀。位于福州市澳门路的林文忠公祠,如今已辟为林则徐纪念馆。这处建筑既体现江南园林的风韵,又充盈着无处不在的浩然正气。仰望林则徐纪念馆六个熠熠生辉的大字,品鉴屏墙内壁虎门销烟浮雕,笔者忽地在心中涌起与林公作一交谈的冲动:林公啊!你宦海浮沉三十多年,官至钦差大臣,足迹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从中原腹地到西南边疆,你经历了多少狂风巨浪,建立了多少丰功伟业,苍天可鉴,日月可昭!然而,最令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是你手中的那把火——那把虎门销烟的火,它点燃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侮的满腔怒火,它打击了外国列强的嚣张气焰。180年过去了,至今我们仍能感受到那把火的炽热,它给我们温暖,更给我们信心和力量。“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这是你40多岁时为父守孝期间,将已倾圮的宋朝李纲祠堂迁至福州西湖时所题。而今天我要说的是,这两句诗正是你一生的真实写照。
三
“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与山西平遥、江苏周庄一样闻名海内外。三坊七巷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精美绝伦的建筑,更在于那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
三坊七巷北侧入口是杨桥巷,一栋坐西朝东的三进大院坐落于此。在这里居住过的林、谢两家,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该居原系林觉民祖辈七房人家(包括林长民)聚居地。林觉民广州起义殉难后,林家避祸迁离,房屋售予冰心祖父谢銮恩。谢家一直住至20世纪50年代。冰心十一二岁时曾在此居住。此外,近代才女林徽因作为林觉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三个名人,正是三坊七巷历史文脉与人文精髓的一个缩影。此处现被辟为“林觉民故居”和“冰心故居”纪念馆。来到这里,聆听林觉民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默诵冰心的《我的故乡》——这里“具有很典型的福州民宅特点,除中轴建筑外,左右两旁还有许多自成院落的房屋,每个院落都有水井;北院之西还横亘着一列坐西朝东的二层楼房,楼房之西为花园。”仿佛时光倒流,心里涌动起对先贤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杨桥巷紧邻的是郎官巷,那里有严复故居,分为主座和两侧的花厅。进门楼内为天井,两侧有楼榭。主座为四柱三开间房屋,正厅两房为东西厢房。前檐的廊轩两侧有门通向隔壁花厅,花厅有假山园池,其后有一座二层楼阁。晚年的严复即在此生活休养,直至逝世。来到现已辟为“严复纪念馆”拜谒,我们感受到了戊戌风云的激荡。为了向西方寻求真理,严复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等著作,其中影响深远的有《天演论》《原富》等。他提出了:“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因此,他成了戊戌变法运动的舆论宣传家,成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毛泽东评价他是“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他逝世之前,曾留诗给后人:“震旦方沈陆,何年得解悬?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重泉。”严复至死不忘国家的兴衰存亡。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先贤的是,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如今已全面走向复兴之路。九泉之下的他,应含笑长息了。
再说一个离我们更近的吧,那就是邓拓的故居。它位于福州市乌山东麓的鼓楼区第一山四号,古称“第一山房”。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状元黄朴出生在这里。宅内原有一方岩石,上刻“祖居山下自唐迁,父老相传八百年,但使儿孙能守分,不令沧海变桑田”。清光绪年间,山房归邓家所有,青少年时的邓拓,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在此,邓拓阅读了他父亲的大量藏书,阅读了《新青年》《新潮》等进步书刊,他和同学们组织起“野草社”,编辑了《野草》刊物。如今,这里被辟为“邓拓纪念馆”。来这里瞻仰的人们,不仅领略到这位当代文人+革命者的才气,更领略到他“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的革命志向和心路历程。邓拓故居的修复和开放,得益于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的亲自过问和鼎力支持。正是邓拓夫人丁一岚给习近平同志的一封信,使邓拓故居得以保存和修缮。在修复竣工暨开馆典礼上,习近平同志亲自参加并讲话。73岁的丁一岚女士抱病从北京赶来。当天,下了大雨,丁一岚在致辞中深情呼唤:“邓拓,您归来啊!福州人民想念您!”一往情深,令人动容。
结语:
福州古厝,是一片海,笔者只是采撷了其中几朵浪花;福州古厝,是一本书,笔者只是翻阅了其中几个章节。然而,就是这几朵浪花、几个章节,也足以让人掂出了它的价值与厚重。从这些古厝中,我们仿佛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那是先贤们传给我们的文化血脉;仿佛看到了每个坊间跳动的灯光,那是先贤们在黑夜中艰难的求索;仿佛触摸到了那些强劲生命体的脉动,那是先贤们为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呐喊……“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敬畏历史,就要敬畏这些古厝,敬畏这些在古厝中生活过的人们。让那些在古厝中积淀的历史文化和孕育的精气神,走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给我们以充分的精神滋养,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