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此心安处是吾乡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9-10-21 12:52:57 点击: 【字体:

风景如画,静谧祥和,甚或颇有江南雅澹之韵,这是贫困县甘肃临洮留给人的第一印象,与我想象的似乎有些出入。

  小时候,被父亲扛在肩头或卡在自行车后座上时,背过两首著名的边塞诗《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哥舒歌》,之于我堪称具有启蒙意义。“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多大的风能吹起大如斗的石头满地走?不敢过临洮,何故不敢?这激发了我幼年无际的想象。边塞的概念,有神秘雄壮的一面,也有北风凛冽的艰辛寒意,令人神往。

  那一年,临洮出了个时代楷模好县长柴生芳。从他的事迹中,我了解到临洮更丰厚的人文历史。尤其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有令人深索的内心世界,从而折射了地域文化的底蕴,更加让我对临洮充满期待——我相信那里是一块精神和文化的高地。

  柴生芳出身贫寒,北大毕业,东渡求学,获博士学位而归。大城市、世俗的种种诱惑都没有留住柴生芳,他主动要求回故乡甘肃贫困地区工作。来到临洮,柴生芳一头扎进工作,感觉这里确是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可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现实意义却那么苍白。放眼望去,贫瘠的黄土,老旧的街巷,百姓的贫困现状更是让人思虑千重。

  发展临洮,为百姓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为这个目标,柴生芳攥紧了拳头。

  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出门招商、回县里下乡是他的日常工作,大大小小的民事民情中都闪过他风尘仆仆的身影。

  可是,这天早上,柴生芳没有按常规出现在行程中。工作人员去敲门,惊恐地看到,他们的县长直挺挺地躺在办公室的床上,已无生命迹象。2014年8月15日凌晨,柴生芳因工作劳累诱发心源性猝死,年仅45岁。这个具备了精英高尚品质的生命,重重地拨动了《人民日报》记者李战吉先生的灵感,他创作了抒情长诗《柴生芳之歌》。为此,我写过一篇评论文字:情怀隽永,意蕴流连盘桓。抒发对柴生芳的感佩之情,言作者审美之志,是该长诗的基本气象。他由点滴延展开去,试图线性呈现的是个体的情感世界,也是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揭示精神出路。以大场景讲述精神,以细节刻画呈现主人公高尚的心灵。

  今天,因采访中国平安集团三村工程扶贫事迹,我来到临洮,也算夙愿得偿。

  在这里,我竟然首先“遇到”了令人崇敬的元朝历史人物:八思巴。不自觉地,就把年轻有为的柴生芳和八思巴联想到一起,因为他们都是英年早逝。

  临洮历代是多民族争战、融合的地区,八思巴曾在这里建寺传法,著书译文,是西藏历史上继松赞干布之后的又一位具有广阔视野的杰出人物。他在加强西藏与中原的连通,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上,对当地习俗、文化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可惜,1280年,他英年早逝,享年46岁。

  早前我了解到柴生芳是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到日本学习艺术史学专业、文化结构专业,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所以,在临洮期间,柴生芳做了一件专业性很强的大事,就是支持马家窑遗址的挖掘,扩大马家窑文化的广泛宣传。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其遗址就在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的麻峪沟口。上世纪二十年代,由一个叫安特生的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发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西北工作站对马家窑遗址进行了深入考古发掘,陆续拓展探方1600多平方米,累计发现40多万件陶片、陶器、石器等。它因图案多样、题材丰富、花纹精美、构思灵妙,成为华夏彩陶艺术的登峰造极。这是距今5700多年的实物,按专业说法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柴生芳为马家窑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柴生芳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临洮县委书记石琳介绍道:“2013年3月,柴生芳带着县文广局的同志到国家文物局,汇报马家窑遗址保护项目。国家文物局还是第一次听到县里汇报这个项目,负责同志被柴生芳的博学和热诚所感动,为临洮安排了700万元资金,用于保护马家窑遗址。”之后,马家窑文化国际论坛在临洮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著名马家窑文化研究专家汇聚临洮,全面研讨马家窑文化的源流、影响、保护和利用。现在,临洮有一个马家窑文化节,已经举办了三届。推动“一带一路”经济带文化建设,深度挖掘马家窑文化内涵,打造马家窑文化品牌及旅游产业链条,成为当地的一项事业,会给世世代代的人们带来福祉。

  抚古临洮,可圈可点,激活历史文化的精髓是传承文明,这是核心价值。

  临洮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而这里的上营乡包家山村是典型的“山村”。今天,这里的人们深知,从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取奋斗的力量才是根本。

  近年来,人们都说种植百合是临洮人脱贫致富的“新引擎”,而包家山村种植百合脱贫的经历,离不开有“百合花”之称的申韦娟。

  过去,村里以种植传统农作物玉米、小麦、马铃薯为主,在申韦娟的示范带动下,种植百合的村民越来越多,从2012年的3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亩,有38家贫困户因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村里人信得过她。2017年,村妇联换届,她全票当选为包家山村妇联主席。实际上,申韦娟早先也是贫困户。

  百合,是餐桌上的食材,也是中医中的蔬菜人参。我国百合种植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百合种植周期长,从播种到成熟要经历9年时间。没有耐心、不肯吃苦的人,是得不到上好的百合收益的。

  10年前,申韦娟的丈夫跟她商量决定,腾出两亩地试种百合。这是因为距包家山村的高海拔地段只有几公里远,其地理、气候都适于优质百合生长。于是,怀揣着“百片合成之意,百年好合之喻”的关于百合的老话,挖坑、栽苗、施肥……夫妻俩合力开始了梦想之旅。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天早晨,丈夫吐血了。急送到省城医院抢救室,瞬间,丈夫全身插满了管子,面色灰白,双眼紧闭。那一刻,申韦娟真切地感受到了天塌下来的滋味。

  肝病手术后,丈夫无法再做体力活儿了。种植百合的劳作留给了申韦娟。每天天还没亮,她做完家务,5点多天刚蒙蒙亮,她就背上农具上了山。

  种植百合,就得像百合那样,有一种生长于贫瘠之地而禁得起修炼的意志。

  几年过去了,她看着一株株幼苗茁壮碧绿起来。将一颗一颗百合捧在手里,她满眼泪花。她感谢丈夫不仅教过她种植中草药的经验,更是以病弱的身躯给了她无畏的勇气。当然,还有正当她为了扩大百合种植面积而缺少资金的时候,有机会领取政府的产业奖励扶持款……

  “一个人日子过好了不算好,全村人日子都过好了才算好。”申韦娟对村民可是掏了心窝子。她毫无保留地向村里的妇女分享自己种植百合的经验,帮助30多户贫困户申请了小额贴息贷款、精准扶贫贷款近200万元。而在网上销售百合,是她听了女儿的建议,拓宽了销售路子。

  申韦娟的事业就这样一点点做起来,成气候,一人富裕又带动全村致富。

  临洮,是柴生芳工作生活的地方。我时常想,柴生芳是一个课题,可以从多个视角溯源追本。而像申韦娟这样的女性,在世风民情敦厚的西北有许多,生活的磨砺,让她们变得坚强坚韧。脱贫靠双手,从自己生活的脚下找出路,因为这里有祖辈的经验,有关于情愫的太多牵挂。

  采访匆匆结束,我莫名地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因为,这里未必真贫穷。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