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春秋时期的百科全书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完整的名称应是《春秋左传》,“左”指作者左丘明,所以古代又称《春秋左氏传》。《春秋》是五经之一,《左传》则是解《春秋》的书。
对《春秋》作解
《春秋》本来是鲁国史书,但孔子对之删削,寄寓褒贬,使得这一史书变成了寄寓孔子个人思想的著作。孔子只是删削《春秋》,并非新撰,所以孔子的《春秋》仍然保留了鲁国史书基本面貌,只是对关键的字词作了改动。《春秋》寄寓了孔子的褒贬,但孔子的褒贬并非明确表达的,而是寄寓在含有特殊意义的字词里的。如何解开孔子的褒贬之义呢?这就需要专门的儒生对《春秋》作解。对孔子《春秋》作解就是传,《春秋》是经,解经的就是传。《春秋》经的传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5家,即《左传》《公羊传》《穀梁传》《邹氏传》《郏氏传》。不过,到了东汉时,这五传只剩下前三传,所以后世常称为“《春秋》三传”。
三传的经学特征不同,《公羊》《穀梁》属于今文经学,《左传》属于古文经学。《公羊》《穀梁》以义理串解的方式解经,《左传》则以事解经。所以《公羊》《穀梁》主观臆测较多,不如《左传》的“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
《左传》是传《春秋》经的,因此它的性质首先是经学。《春秋》经过孔子删削,经学家说《春秋》的每个字都有义例,这恐怕就穿凿了。清人顾栋高说如果《春秋》每一个字都有义例,孔子“为圣人者,亦太苦矣”!所以虽然《春秋》经过了孔子的删削,但也不能过于穿凿附会。但若走向反面,说《春秋》没有义例,则又罔顾事实了。《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如果孔子没有删削,没有寄寓褒贬,它如何能成为儒家经典?又如何能够被儒家保护而传于后世?《左传》对于《春秋》的义例总结为50凡,应该有一定道理。如庄公三十一年经记:“齐侯来献戎捷。”杜预注说:“传例曰:‘诸侯不相遗俘。捷,获也,献,奉上之辞。齐侯以献捷礼来,故书以示过。’”意思是说《春秋》经记此事是贬齐侯,因为齐侯平戎,送俘虏于鲁,这是不合礼的规定的。为什么呢?因为周礼,诸侯互相之间不能遗俘,俘虏必须送于王廷。《左传》说:“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诸侯不相遗俘。”因此《春秋》经此处用“献捷”来贬齐侯。因“献捷”只用于献于王廷,此处用“献”字就是贬。
以事解经
《左传》以事解经,叙事是它的主要特色,在解经的目的下,《左传》还具有史书的性质,它真实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由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诸侯史书都烧掉了,因此春秋以及战国的历史记载就不传了。司马迁说:“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幸好《左传》流传,使后人能够对春秋年间事有较为清楚的了解。比如成公元年经:“王师败绩于贸(《左传》作“茅”)戎。”《公羊传》谓晋败之,何休解曰:“以晋比侵柳围郊,知王师讨晋而败之。”徐彦谓即指宣公元年“冬,晋赵穿帅师侵柳”,以柳为天子之邑,是以为宣公元年晋伐周天子邑,今年王师乃伐晋,反为晋所败。其实据《左传》,宣公元年晋所伐的对象是崇,与周天子无关。今年王师败于贸戎,据《左传》,晋暇嘉平戎与周王,单襄公如晋拜成。刘康公欲徼戎之备而讨伐之,却为戎所败,并非晋败王师。是《公羊》不晓事,不知周王败于何人,查得宣公元年有晋伐柳事,以柳为王邑,遂以为此王师之败即败于晋,大误。又据《左传》,王师伐戎,败于戎在春时,而经书秋,乃至秋“王人来告败”故,此亦《公羊》所不知者。此例甚多,可见,若无《左传》,虽有《春秋》,亦不知具体发生了何事。
《春秋》经自隐公至哀公十四年共242年,《左传》据《春秋》逐年叙事,虽为解经,但明显有总结历史经验的意思。因此,《左传》叙事不仅配合经文,解释经文,作者对事件采用了各种手段,前后顾瞻,安排均有匠心,故或插叙前往发生的事件,或补叙已经发生的事件,或一事穿插在不同时段中,并不尽依经的顺序,这就是史家的写法了,而非经生解经。如桓公二年传记晋穆侯事,晋开始入传,此启后曲沃伐翼。晋为春秋霸主,其入《春秋》在僖公二年,经记:“虞师、晋师灭下阳”,但晋之发迹在曲沃武公,故《左传》先于桓公二年叙晋事,此则出于史家考虑。又如《左传》写楚事极细,楚为蛮夷,是《春秋》攘夷的对象,楚国之事多与经无关,而《左传》为何要花费如此多笔墨?如宣公四年写楚人杀越椒事极详,然楚蛮夷之国,其国之大夫生杀与经有何关系,而《左传》叙写周详且极生色,清高嵣《左传钞》引俞桐川说这样叙写,是为楚人存亡绝续,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存亡继绝,这当然是出于史笔了。又如文公十一年经记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鹹。《左传》则详叙长狄自宋武公以来为宋、鲁、晋所败而灭亡。长狄之亡与经无关,但长狄与中原人不同,长达三丈,非独《左传》好奇好异,《鲁语》载吴伐越,墮会稽,获骨节专车,吴子使来问仲尼。故长狄之长颇为奇异,至《左传》作者之世,长狄已绝,故《左传》详叙其因。此事与经无关,但却是史事,故《左传》详叙之。
叙事文学的典范
《左传》叙事艺术极高,这个水平产生于先秦时期是令人惊讶的。秦以后中国的散文乃至后来的叙事作品,几乎都受到它的影响,从中汲取营养而加以发扬、光大。最为大家熟悉的《左传》对战事的描写,如城濮之战、崤之战、泌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战役,既有宏大叙事,又重细节雕画,精彩曲折,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典范。后人往往从《左传》中撷录精华,作为范本揣摩,如普及的《古文观止》,就选录了34则,广为传诵。《左传》中所记古代先贤的哲理名言,往往为后人所讽咏,以为鉴戒。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大转型时期,周王朝礼制崩溃,春秋之始,诸侯僭越,春秋中期,大夫专政,自隐公至于哀公,前人谓春秋有三变,故有隐、桓、庄、闵之《春秋》,有僖、文、宣、成之《春秋》,有襄、昭、定、哀之《春秋》。三变之迹皆毕见于《左传》,这也是《左传》作者从史家立场作出的观察和总结。
《左传》既解经义,又叙史事,视野宏阔,思想深刻,因此《左传》一书堪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们从中了解到春秋250多年历史的各个方面,因此,从汉代以来,《左传》研究涉及春秋历史的政治、历史事件、礼制、典章制度、军事、外交、文物、文化、语言、地理等领域,它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宝库,堪称春秋时期的百科全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