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父亲的豆腐坊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20-03-13 09:16:59 点击: 【字体:

时光荏苒,父亲的豆腐坊铭刻在我心底。每一次家人相聚,少不了做上一道家常菜——小葱炖豆腐。从无约定,习惯成自然。“小葱炖豆腐,一清二白。”这是父亲的口头禅。

儿时生活在农村,那时的乡下人家经济比较拮据。父亲为了补贴家用,便利用家里的石磨和从外祖父家学到的一些做豆腐的手艺,开了家豆腐坊。父亲聪明,反复摸索后,终于把豆腐做了出来。从那时起,父母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做豆腐,白天不耽误到地里干农活。

做豆腐是个累活,父母每天都起早,我们也没懒觉可睡,学校放假的时候要帮着家里做些家务。那一年,我约八九岁,常和大我五岁的哥哥一起,到村里人家去卖豆腐。每次出发前,父亲都要称一下豆腐的重量,交代我们卖给人家豆腐时要满斤足两。那时,卖给村里人家豆腐是赊销的,只要将卖出的豆腐记在小本子上就可以了。一天,我们将豆腐卖完回家后,父亲接过小本,拨着算盘,一会儿就发现了问题。父亲板着脸问:“这里怎么多出四两豆腐呢?”见我们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便丢下手上忙着的活计,带着我们一家一家去核对,要把多出来的那几两豆腐还给人家。可是,走遍了整个村子,也未有一户说少了豆腐。无奈之下,回到家,再一次听父亲严厉地训导。然后,父亲从我书包里翻出个作业本,撕下一张空白纸,让我们写一份道歉书。至今我还记得道歉的大意:这天上门卖豆腐时,本店少了每户人家几钱(一斤为16两,一两为16钱)豆腐,在此表示歉意,恳请乡亲们原谅,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道歉书写好后,父亲认真地张贴在大门口醒目的地方,让来人一眼就能看到,更是对我们的警示。

古老的村子,淳朴的民风,造就了父亲真诚、厚道的品德。父亲的豆腐坊,离不开购进大豆,卖出豆腐,杆秤是那时的计量器具。我家用的秤有3杆,大的长近2米,一次可称180多斤货物。短的2尺多,能称28斤的重量。长短杆秤,用于称村里人家送来做豆腐的黄豆重量,以及兑换豆腐时零星数量的大豆。那杆戥秤,专门用于称豆腐。为配置这三杆秤,父亲步行近20里山路,到一家享誉乡里的配秤行,特意定制。村里的人都说我家的秤毫厘不差,买我家的豆腐放心。

那一天,我和哥哥帮父亲做豆腐,一同忙活到了日头下西山。晚餐时,父亲特地让母亲加了一道小葱炖豆腐。那时,我家虽然做豆腐,却很少能吃上一餐豆腐美食,一来自己家舍不得吃,二来父亲做的豆腐质好价廉,一天下来全都卖完了。小葱炖豆腐,是家乡的一道美味。全家围坐在一起,我们几个孩子端坐桌前,看着眼前这小葱炖豆腐,馋虫早已爬到了嗓子眼,却不敢伸筷子。父亲坐下后,先夹了一块豆腐放在我的碗里,又夹了一块给哥哥……示意我们可以吃了,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就像这小葱炖豆腐,做人要一清二白。”

如今,父亲的豆腐坊早已不在,那伴随豆腐坊长长的杆秤也已被电子秤、台秤取代。可我仍然常想起父亲不知疲倦做豆腐的身影,和那“小葱炖豆腐,一清二白”的教诲。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