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乐业安居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20-05-13 17:26:47 点击: 【字体: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

乐业安居,通常也说安居乐业。《老子》第八十章:“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翻译成白话就是,国家治理达到顶点,民众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能望得见,鸡犬之声可以听得见,民众可以到死都不用往来。这是老子对幸福生活的一种描画:人们能够安居乐业,不用互相打扰。

乐业安居,就是指社会治理有序,人们愉快地工作、安定地生活,家家生活安定、幸福美满。乐业安居这四个字应该说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因为这承载着我们祖祖辈辈对幸福生活的一种期待和努力。

我们熟知的大同和小康,出自《礼运大同篇》,这里面描述了孔子心目中的大同世界:天下太平,没有战争,人人和睦,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有名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就出自《礼运大同篇》。

到了汉代,班固的《汉书·货殖列传》中讲:“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虽见奇丽纷华,非其所习,不相入矣。”意思就是,人们能够安于自己居住的地方,乐于从事自己的职业,觉得自己的食物已经很美味、服饰已经很漂亮,即使看见绮丽浮华的事物,只要不符合他们的习俗,就不接受。这里描述的也是一种乐业安居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里,具备安定平和的定力,也就是“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是非常高明的境界和智慧。

东汉末年有一位很有思想的人,叫仲长统。仲长统敏思好学、博览群书,才华过人、洒脱不拘,《后汉书》中有他的传记。《后汉书》里面收录了仲长统的一篇文章《理乱》,本题为《治乱》,唐人为了避唐高宗李治的名讳,改“治”为“理”。《理乱》论述了治世与乱世产生的根源,揭示了治世与乱世转化循环的规律。其中有一段讲到治世状态下的安居乐业:“及继体之时,民心定矣。普天之下,赖我而得生育,由我而得富贵,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

可以说,对乐业安居的朴素向往,就像一条永不断流的河,流淌在中国人的心中。宋代著名画家马远,有《踏歌图》传世。《踏歌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少有的以“农乐”为题材的画作,图上题有一首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踏歌,就是一边歌唱,一边用脚踏地打着节拍,描画的是生产劳动的喜庆气氛。看到这幅画,我们很容易想到陆游的诗《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首诗描写了江南农村日常生活,把秀丽风光、淳朴民风、丰收年景融在一起,读来只觉恬淡、隽永。到了元代,有人将这种美好的场景和期望写入了杂剧当中,元杂剧《延安府》第一折就写道:“见如今四海无虞,八方黎庶皆丰富,乐业安居。”这种愿景,已经潜移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成为一抹饱满温暖的生活底色。

乐业才能安居,勤劳已经镌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因为勤劳,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勤劳,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乐业安居从梦想逐渐成为现实。只要我们向着前方,生命里的一切辉煌、社会发展的美好构想,必然会随着我们辛勤的劳作与付出铸成拔地而起的鸿基伟业。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