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阳澄湖畔为国牺牲的白衣战士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时间:2020-06-22 15:19:59 点击: 【字体: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岂容日寇逞凶狂……”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唱遍大江南北的现代戏《沙家浜》,讲述了18名新四军伤病员在阳澄湖畔养伤时,军民同心与日伪斗智斗勇的故事。

  1939年2月,一对年轻的上海夫妇,来到阳澄湖消泾村一个狭长的小半岛上。丈夫叫张贤,上海宝山县人,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春,他从同仁医院到浦东某医院担任医生,1939年1月经介绍到阳澄湖畔创办常熟县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后方医院。他与妻子庞露携带药品、医疗器械乘船辗转来到民抗驻地阳澄湖畔莲荡浜,以返乡开设诊所的名义,借用群众民房办医院。在流动医院中,夫妇二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时敌人经常侵袭江南水乡地区,党组织为了保证伤病员的安全,必须不断在水上流动,每流动一次,都要用门板把重伤员抬上船,到了目的地再把他们抬到老百姓家中。伤病员时而集中,时而分散,集中时在老百姓家中放一张桌子,摆开医疗器械就看起病来。敌人来时,医生护士便背起割草的箩筐,箩筐里藏着药品,边割草边观察敌情,机智灵活地为隐蔽在老百姓家里的伤病员换药治疗。1939年夏天,他们终于自备了一条小船,医疗设备和药品都存放在船上,这便成了后方名符其实的“水上流动医院”。

  后方医院其实并不在后方,医院在湖上流动有时仅离日军据点五六里,而且没有武装保护,院长张贤既负责医疗又兼管总务、警卫。流动医院条件十分艰苦,最大的难题是药品和医疗器材的奇缺,医生护士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比如,把烤焦的无芯馒头碾成粉,当作“胃舒平”治疗胃病;把鸡蛋壳放在锅内烘脆后碾成粉末,当作钙片给肺结核伤病员增加钙质。缺乏器材,更是脑洞大开,将竹筷子劈开,分叉处填入木塞就成了土镊子……就这样,流动医院顺利运行着。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医疗技术,张贤在战斗间隙举办卫生训练班,自编教材,组织大家学习,还运用形象化的教育方法,比如在眼药水瓶上画一只眼睛,以帮助大家区分眼药水和碘酒。

  医院不仅对受伤战士尽心医治,还利用战斗间隙为周边贫苦农民治病。湖边莲荡浜有个农民叫孙根乔,腹腔生瘤,长期发烧,病情危急。张贤得知后,用简陋的设备为他进行了手术,但由于营养跟不上,孙根乔术后出现了休克。张贤用身上仅有的钱买来食物,给孙根乔补充营养,并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去家里给他换药和护理,孙根乔的病情终于好转。

  不幸的是,1946年7月,时任淮北七分区卫生部长的张贤牺牲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弹中,时年31岁。

  庞露始终记得张贤牺牲前一天的情景。张贤刚从前线突围回到淮安城驻地,后得知还有伤病员未救出,他执意要重返前线。有人劝他说,你好不容易突围出来,就不要回去了。张贤却说:“前方还在打仗,战士还在流血,我必须再到湖上去!”当时,庞露刚生下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心情十分复杂,她轻声对张贤说:“这边工作也需要你,你就不要去了。万一有什么闪失,我与孩子怎么办?”张贤拍拍妻子的肩膀说道:“参加革命就不能怕死!万一我牺牲了,组织会照顾你们的。”第二天,张贤在孩子的哭声中走出了家门……此去,他再也没有回来。

  青松郁郁,江河汤汤,人们不会忘记,阳澄湖畔为国牺牲的白衣战士。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