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生的故事讲不完
每当我翻看家中的老照片时,就自然想起了天堂里的父亲,他叫朱兆庚,是备受尊敬的村长兼教书匠。
上级政府表彰父亲是智勇双全、敢作敢为的一村之长。我们村紧靠204国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农历三月十九,一队日本小鬼子荷枪实弹下乡扫荡,正从不远处的董家园向我们村窜来,父亲临危不惧,一把拽住邻居汤宏福一溜烟地冲上通向村里的唯一桥梁,两人合力将木桥中间的长榻子扔下了河面,随即被流水冲走。鬼子们眼见无法过河进村,架起机枪对着西岸就是一通乱扫,幸亏村民们已经转移,生命财产未受大的损失。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春,我们家乡正在进行土改,一日晚上,区、乡干部22人在我家开会,不知谁走漏了风声,引得驻扎在附近的一个排的伪军连夜突袭而来。在村口警戒的父亲听到狂吠的狗叫声后,不顾个人安危,立马迎上前去,与敌人胡扯周旋,赢得了我方干部转移的时间。当敌人扑向我家时,已是人去屋空。伪队长气急败坏,一脚踹倒了我父亲,还对我家东房连开三枪,打穿了我奶奶的左腿。抗美援朝期间,父亲除带头捐出家中的衣物粮食外,还发动村民先后捐出稻麦2.6万斤,棉花32担,衣被406条,银圆522块,铜板1740枚。
教育部门评价父亲是热心办学、辛勤耕耘的百姓良师。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农村教育更是空白,贫苦农民世世代代目不识丁。父亲敏锐地意识到乡村办学、普及文化的必要性、紧迫性。于是他当机立断,凭借早年读过几年私塾的底气,外出闯荡谋生的经历以及长期跟党革命,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积累,在上级的鼓励支持下,主动挑起了办学从教的担子(我家腾出房子,学生自带桌凳,上级提供教材),并参加了县里师资集训班的学习,受到了县长黄敬成的接见勉励。在教学过程中,父亲既教书传授知识,又育人培英植秀,努力践行德为本,才当先,因人施教,知人善用的目标要求。“要教育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做什么样的人”。父亲以这样的人生准则,倡导尊师爱生,引导弟子们品学修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志向、有作为的农家子弟,他们中有县乡领导、部队军官、专业技术骨干、业务操作能手,还有到上海、无锡等地创业发家的大老板、大管家等等。而这些精英们当初都是穷得连学费都交不全、交不起的贫苦后代,是父亲的宽厚大度,慈悲情怀,对他们求学读书来者不拒,诲人不倦。故此多年来,每逢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农历六月初三(父亲生日),他满天下的桃李们都从天南海北赶来向父亲施礼感恩,祈寿祝福,赞美父亲呕心沥血,红烛尽燃的艰辛付出。
左邻右舍夸奖父亲是乐善好施、热心助人的慈善长辈。父亲善良宽厚,谦逊和蔼,乐于为民排扰解难。他常教育家人“待人好就是待己好”。所以一旦哪里有纠纷,他就赶往哪里调处,谁家摊上了难事,他就带头出手相助。村民汤国达、汤国仁䀝邻而居,合用一道山墙,可为了“滴水檐”(雨水从哪家下流)的小事,却常常争吵不休。一日天又下雨,两家又为此打了起来,还用上了钉钯、钗子等铁具。父亲闻讯后,担心要出人命,立马丢下饭碗,冒雨赶了过去调停制止,避免了两败俱伤的惨剧发生。人称“苦桃子”的张步生正值中年,患了慢性肓肠炎,却苦于无钱医治,在痛苦的折磨中,人一天天消瘦下去。父亲听说后,拿出了家中准备修屋的钱,送他去东台动了手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群众口粮严重缺口,很多人得了浮肿病,我家的境况也大抵如此,母亲大病未愈,弟弟腿部刚开过刀,身体急需调养,可父亲顾不得自家困难,竟将全家老小从口中抠下的近百斤粮食分给了无粮下肚,仅靠糠菜果腹的汤寿山、徐永祥等三位烈属老人。父亲的善举,影响和带动了一批热心助人的乡邻,共同帮助村里的特困户渡过了难关。
父亲擅长书法,写得一手人见人夸的毛笔正楷,在草堰、白驹、戴窑等城镇和周边几个乡村是出了名的书法“朱先生”。大凡全村人的婚姻八字、亡人讣告,买卖契约,来往书信等等都是父亲无偿代劳。特别是每年腊月廿四(小年)以后,父亲就天天忙碌不停。全村家家户户(还有部分邻村的)骆驿不绝地把整张红纸送往我家,请父亲代写春联(那时街上没有现成的卖,全靠手写)什么主屋正堂的,厨房灶神的,东西厢房的,大门堂门的,货船渔船的,加工作坊的,猪圈鸡舍的等等,都要贴上大红吉利的新春联,辞旧迎新,祈求安康。对于每位登门求写的来人,父亲总是笑脸相迎,烟茶招待。能当场写好的就让来人随手带走(免得人家再跑),来不及写的就先丢在我家,由父亲依次书写。到了大年三十这天,父亲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起早带晚,从天亮一直写到天黑,饭都顾不上吃。对于父亲赔工赔本(笔、墨、工夫)、操劳操心的付出,大家感激不己,深情道谢。
1985年11月18日,是个永远值得铭记怀念的忌日,这天下午父亲还在协助村委会走访村民,征求完善土地承包的意见,谁知夜里突发心梗,溘然离世。当我次日大早从县政府机关匆匆赶回时,全村老少都已聚集我家,哭成一片。大家怎么也不相信他们心中的偶像“好长辈、好干部、好尊师”,怎么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走了,很多人长跪不起,迟迟不肯起身离去。
时至今日,我总觉得父亲并未远离,好像一直在我身边,时刻叮咛后辈牢记传统,不忘初心,永远当好为民服务的孺子牛。(朱子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