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盐韵古镇的流年岁月

来源:区住建局 作者:葛顺明 时间:2016-11-07 14:58:40 点击: 【字体:

秋日的一个下午,我踏进草堰的竹溪盐街,但见红灯笼、雕花窗、马头墙、堂前檐呈现街头,玉带巷、义井巷、文庙巷、太平巷等古老的门头被一一修复,作为建设人的我亦被当地“仿古像古、修旧如旧”的匠心之作所折服。

沿着古街往前走,仿佛进入了历史隧道,回到了千年之前的盐镇。映入眼帘的是街道两侧的明清建筑、青砖黛瓦、店铺林立、老字号、旧牌楼……家家古色古香,处处张灯结彩。和熙的阳光下,聆听游人走过的脚步,感受微风吹拂,身在小镇有恍若隔世的错觉。  

草堰镇历来被称为“盐韵古镇”,素有“露天海盐博物馆”的美誉,是一个充满传奇历史的小镇,位于盐城市大丰区的西南部。草堰历史悠久,春秋战国前已成陆,距今约有1800多年历史,东汉始产盐,唐宋时趋于兴旺,宋代名臣范仲淹在此修筑海堤,拒潮汐于堤外,民获安居,耕种、产盐均受其利。元代草堰境内设有草堰、小海、丁溪三场盐课司。古时草堰水陆交通发达,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是江淮流域有名的盐运集散地,这里盛产海盐,曾一度畅销海内外。小镇因盐而闻名与繁华,直至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到那斑驳厚重的旧居古巷和流年岁月的古风盐韵。  

行走在古镇的小巷中,心也会柔软起来,顿觉那么纯净,那么空灵,此时真的能感觉到生活的单纯,单纯到似乎可以任凭自己的感觉天马行空……在文物古迹中寻着古镇的风起云涌或平静舒坦,感受古镇的韵律风情,触摸古镇的沧桑印迹。  

很难想象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还有一座保存如此完好的古镇。草堰是中国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01年江苏省政府就命名草堰为“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当地开始了以海盐文化为内涵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因此,草堰古街才得以成为活着的历史,古盐文化才得以更好地传承广大,也才成为当下稀有的旅游资源。草堰历史遗存丰富,古镇保护区18万平方米,清代以前的建筑群总面积12万平方米,现存较完整的历史街道有龙溪古街、丁溪古街、古巷道、各具特色的明代建筑、清代建筑数十处。江苏省文保单位草堰石闸;盐城市级文保单位钱氏卷瓦楼、粟裕指挥部等,拥有省、市、区级文保单位2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7个。  

徜徉在古街,品味着古街,房子是古老的,生活是慢节奏的,走过小桥、流水、人家,陶醉在古镇梦乡里,它美得幽雅,美得宁静,美得安祥,美得让人不忍打扰……紧靠古盐运河的茶食铺子是草堰饮食文化的积淀。“两岸人家尽枕河”的古盐运河畔,一座集茶之道、文之气、墨之香、书之彩、乐之调、禅之韵的茶食铺子融于古桥古巷古居之中,彰显传承历史悠久的老草堰茶食文化。茶食铺子内设有茶食楼、茶食展示区和土特产展示区,可供游客品茗休闲,展示桃酥、麻饼、洋糖果子、麻油月饼、茶馓等20余种茶食和豆腐花、鱼汤面、小笼包等各类特色小吃。茶楼还有专门才艺人员表演节目,让游人和街坊在享受传统美食的同时,享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镇在流年岁月中向人们诉说一段光阴的故事,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古镇人和外来游客。然而,古镇最能吸引我的故事是元末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在此揭竿起义,号称吴王。“十八条扁担起义”的故事说的是元至正十三年(1353)春的一天,夜空昏暗,路上不见行人。张士诚与兄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以及壮士李伯升、潘原明、吕珍等18人头裹一色素巾,每人扛一根扁担,又在扁担头上绑好事先从海中捞来的带鱼。在迷茫的月色下,鳞光闪闪,远远望去,恰似一支杀气腾腾的大刀队。张士诚领着众兄弟,直奔白驹场附近的草堰盐场,杀死盐警邱义和平日里跟他作对的恶霸,为民除害。随后十八好汉又冲进当地富户家中,打开仓库,把粮食和钱财分给当地老百姓。同时,召集一批盐民,起兵反元。张士诚最后虽被朱元璋所擒,自缢而死。但他带领盐民起义,反对元朝腐朽统治的壮举在历史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昔日古盐文化的发祥地,如今古盐文化在这里传承。走进古镇踏今访古,既是为传奇而来,也为寻梦而来。不知不觉中夜幕已经降临,欣赏着夜色中的古镇,在霓虹灯和传统灯笼的交相辉映下,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如梦如幻,留给我的是无尽的遐想,古镇似乎又在诉说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