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味最浓“冬节圆”
岁月如流水,又一个冬至来临。在漳州,与其说冬至是一个节气,不如说冬至是一个充满乡土味、海峡情的冬节。漳州人过冬节犹如小过年,故有民谚“冬节大如年”。出外的人,到冬至这天要争取回家敬拜祖先,否则就是没有敬重祖先的观念。
无论是先辈还是今人,经过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收获,每到冬至,漳州人都要通过一系列祭祀活动,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奉献给天地神明和列祖列宗,表示对他们所赐予之物的回敬,祈祷来年对他们的庇佑,于是就有了象征一年圆满成功的“冬节圆”。笔者小时候,家乡未有电磨,一个上百户的村子只有几副石磨。每到冬节前一两天,乡亲们便拿出从生产队分到的大米和小麦,排着队轮流推磨。邻居庭院里,平时被搁置一隅的青石磨盘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哼唱个没完。
那时,我常协助母亲去推那像牛一样深沉、厚重的石磨。随着磨盘的顺时针转动,母亲不时用勺舀着带水的大米,见缝插针地准确放入磨眼里。从上下磨片吻合处的纹隙里研磨而成的浆汁,像乳液一样纯白,顺着石磨边沿的纹隙里缓缓流淌出来,散发着一缕缕出自土地的清香。我百思不得其解:那浆汁到底是石磨痛苦的泪滴,还是庄稼人的辛勤汗水?那慢条斯理的声调是农家人劳累的喘息,还是丰收的小唱?石磨盘是农家人逢年过节形影不离的朋友,没有它,冬节便少了几分欢乐,少了几多气氛。
说起石磨盘,不能不提到家乡东山岛的“寡妇村”。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年冬节前夕,到“寡妇村”采访,吴大娘庭院中一副青石磨像磁石般吸引了我。当时,村中已经有了电磨,但吴大娘依旧要用这个石磨手工磨米做汤圆。老旧的石磨犹如一盘磁带,记录着老人的辛酸。年轻时,吴大娘从广东逃难至此,与这里的谢老王结为夫妻,恩恩爱爱过日子。婚后那年冬节,丈夫教会她用磨米浆搓冬节圆。孰料1950年5月的一个夜晚,丈夫与村中147名青壮年被蒋军抓兵去台。从此,她孑然一身推磨,磨过了寒冬酷暑,磨尽了红颜,磨碎了芳心。一俟冬节,为了寄托对彼岸夫君的思念,老人就在饭桌的空位摆上一碗冬节圆,椅子上放着丈夫与她拜堂时穿过的衣服,象征性地过节。耀眼的冬节圆仿佛老人的“精神团圆”,给她一点慰藉。在两岸冰封的岁月,分隔在天河般海峡西岸的亲人,每年过冬节总忘不了在门环上粘上两个耀眼的冬节圆。白白的冬节圆象征着纯洁的亲情,红红的象征着吉祥的蕴意,圆圆的象征着家庭的团圆,甜甜的也象征着生活的甜蜜,连那很黏很黏的糯米,也象征着亲人的骨肉相连。对于远离家门的亲人,多情善感的漳州人,情连冬节圆。凡亲人未能在冬至这天回家团聚,家人就要给其晒留米浆,期冀团圆日共搓团圆补岁。
每年冬节前夜,漳州人习惯围坐厅堂搓冬节圆。簸箕中的冬节圆有大有小,亦红亦白,老辈人说这是父子公孙圆,是全家大大小小,团团圆圆的象征。冬节一大早,家庭主妇就用红糖、姜母熬煮冬节圆,然后盛入碗中祭拜列祖列宗。大人小孩起床后早餐先吃冬节圆,算是添了一岁。就连婴儿也象征性地给他们舔舔甜汤圆、尝尝圆仔汤,似乎人间甜味如何便由此可知。记得我八岁时那年冬至,晨起见餐桌上摆放一碗热乎乎、滑溜溜的冬节圆,不禁萌生“偶尔得之喜若狂”的兴奋,吃个净光。祖母知道了,轻轻掴了我一记耳光,嗔怪说:“这是给你那新加坡姑母留的。”原来,祖母年轻时到过新加坡打工谋生,后来由于战乱与十二岁的女儿失联。祖母归国定居后,苦找女儿成为她下半生的心病。了解祖母的身世后,我终于明白了这碗比珍珠还可贵的冬节圆,它不仅使我的童年充满了甜蜜,缠绵着迷惑,即便是如今,也不时飘溢在我一往情深的睡梦中。
多情多味的冬节演绎着一幕幕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节俗:家乡人在吃了冬节圆后,习惯在家宅的门、窗以及桌、橱、梯、床等家具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耕牛的牛角、农家的猪圈、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连耕牛也给它放假,答谢它辛苦耕耘的功劳,让这些活生生的代耕工具休养生息。
说起冬节圆粘门环这一庄重节俗,有一个催人泪下的传说。从前,有个贫困的三口之家以要饭为生。一年冬节,做母亲的饥寒交加死去,女儿无奈卖身葬母。临别时与老爸约定:不管漂泊到哪里打工,每年冬节都在东家的大门门环上粘附两粒冬节圆,便于老爸寻找。翌年冬节,在财主家当丫环的女儿思父心切,心生一计对东家说:“冬节敬祖宗,也要敬门神,这样才会迎来财神。”财主向来迷信,觉得有理,就叫她将两粒糯米团粘在门环上。寒来暑往几春秋,父女俩借助冬节圆终于团聚。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家,每到冬节,不忘那段辛酸的往事,总要在门环上粘上冬节圆。一来二去,乡亲邻居也竞相效仿,以寄托对出远门亲人的怀念,盼望他们早日归家,这便给冬节增添了富有浓郁人情味的节俗内容。此外,这一节俗还有个感人肺腑的版本,说的是从前有户贫穷人家,母子相依为命过日子。有一年冬至,儿子拜别老母漂洋到海外谋生,离别之际,慈母手里正端着一碗糯米粉,滚热的泪水落入碗中和成粒粒米圆。后因游子久别未归,老母每到冬至这个牵肠挂肚的离别日,总要手捧一碗糯米粉搓起冬节圆,倚门盼儿归。每隔一年就在门上粘个冬节圆,直到几年后,母子团聚,才取下焙烤让儿子“补岁寿”、庆团圆。这个传说的真伪没有人想去验证,因为家乡人对充溢着亲情的故事总是宁可信其有的。“吃过冬节圆添一岁”,至今仍成为漳州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在买大米、食糖都要凭票定量供应的年代,面呈菜色的饥民们每见汤圆有如见珍珠般可贵。乡间倘有人家办喜事,分送一碗甜汤圆到我家,全家人总会推来让去,分享这难得一见的吉祥物。如今,人们的生活日日如过年过节。街市乡间,米圆飘香,有汤的、炸的、包馅的、冷冻的,形形色色做工考究,馅料可口的汤圆成为人们消闲的甜点和早点夜宵。在家乡的小吃摊,我常听到食客在说:“不到冬节也吃冬节圆!”
看到冬节圆,总会想到象征圆满的圆圆句号。一个人要给人生的历程画上完美和圆满的句号,其中不知要经过多少个坎坎坷坷的标点。它如此来之不易,只教人不断为之努力,为之打拼。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