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满父爱的灯笼
每年元宵节,我都会上街买一盏灯笼,挂在阳台上,用红彤彤的光温暖冬夜,日子一下子就红火起来。这是多年养成的一个习惯,一个关于年的守望。
记得小时候,市场上很少有卖灯笼的,都是家长给孩子做。父亲工作繁忙,不善家务,但每年过年都会抽出时间,给我们做灯笼,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家中除了大姐、二姐已经下乡外,其余三个孩子一人手中提着一盏,都是父亲亲手制作的。灯笼的骨架是金属焊成的,四面的玻璃用油灰稳在上面,虽然笨重了些,但是很结实。父亲总是嫌灯笼上的玻璃光秃秃的不好看,偏又拿起画笔,在灯笼上描龙画凤。这可真难为了父亲,他没学过美术,画出的东西让人啼笑皆非。清雅高洁的兰花变成了一丛杂草;牡丹花也少了那份雍容华贵,成了硕大无朋的牵牛花。
奶奶在旁边看着,直嫌父亲画的丑,恨不能夺下父亲手中的画笔,嫌弃地说:“好好的灯笼,让你画成个四不像,看看你笨的,这让孩子们怎么提?”好在我们并不在意这些,照样开心地提着它们。
那时,别人家的灯笼大多是纸糊的。用苇子秆、竹子篾编成六角形、四方形等骨架,然后糊上红色的彩纸,中间点上蜡烛,再用竹竿挑起来就是灯笼。这样的灯笼最大的缺点是怕风、怕火,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一有风就会吹灭。有淘气的孩子,会惊讶地指着别人的灯笼,大声喊:“你灯笼的底儿要掉了!”那女孩提起灯笼,歪头看下面,不小心,蜡烛就会烧着红纸,瞬间灯笼就烧得只剩骨架,旁边的小伙伴就会哄笑,那女孩会气得直哭,提着破灯笼,在胡同里追逐捣乱的孩子。胡同中传来的孩子们的尖叫声、欢笑声,久久回荡。所以我们提着有玻璃罩子的灯笼瞬间觉得很洋气。元宵夜,我和小伙伴们,穿着新衣服,提着各自的花灯,一边走一边唱着天津的童谣:“有打的灯笼快出来呀,没有打的灯笼抱小孩呀,金鱼拐子大花篮呀!一大一个灯啊,俩大一个灯啊,仨大买一个蒺藜灯啊!”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我们快乐地唱着歌谣,看谁提的灯笼更明亮、漂亮。我们提着红红的灯笼,在胡同里,小院中穿行,用笑声和光明装点黑夜,胡同中的点点萤火,犹如夏夜的繁星,闪闪烁烁,在冬天的夜色中竟是那么的温暖。父亲站在家门口,看着他的孩子们,不苟言笑的他,脸上也露出惬意的笑来。
如今,父亲已去世多年,再没人为我做灯笼了。每年元宵节,我都会买一盏灯笼点亮,那红彤彤的灯光让我回到从前,仿佛还在父母膝下承欢,兄弟姐妹打闹嬉笑,还都是童稚的样子。每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似乎耳畔还是以前的笑语,身边还有父亲的模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