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勤廉先锋>详细内容

铮铮铁骨立风纪 拳拳寸心解民忧——记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大丰区委常委、纪委书记陈允春同志

来源:清风扬帆网 时间:2017-12-07 11:19:33 点击: 【字体:

二十六年的纪检监察之路,二十六年的反腐战斗征程,从市纪委机关的一名普通办事员,成长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从“鹤声闻天,头顶赤珠”的那座“有一个真实故事”的射阳小城,健步迈向一碧万倾、鹿鸣呦呦的黄海港城。这一路走来,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宛如一曲曲嘹亮昂扬的正气之歌;一串串淋漓的汗水,正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忠诚的表白。无论作为一名普通的纪检监察干部,还是在射阳和大丰纪委书记的领导岗位上,他始终以忠诚诠释担当,以铁腕正风肃纪,以赤子之心践行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  

  他,就是盐城市大丰区委常委、纪委书记陈允春同志。  

  “怕得罪人,就不要当纪检干部”  

  执纪审查是纪委的主责主业,在不少人看来,这就是个得罪人的“差事”。记得20116月刚到射阳时,他听到有人这样说:  

  “一个县范围就这么大,无论你查哪一个,就算当事人与办案人员不熟,但人托人,就能攀上关系,你要是硬查,得罪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该悠着点的,还得要悠着点。”  

  他深知,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是社会政治生态在一个地区一定时间环境下的具体表现。但纪委作为党内监督机构,如不认真履职,就是对事业的不负责任,会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在纪委常委会、有关问题会办会等场合,他一再强调,“监督执纪问责是党章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法定职责,党组织把这一重任交给我们,我们应该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件工作怎么才能干好,我看关键就是一句话,‘不要怕得罪人,怕得罪人,就不要当纪检干部’,下了这个决心,做到这一点,就没有办不下去的案件,就没有不敢办的案件!  

  201110月份,在全县纪检监察工作推进会上,他一句“怕得罪人,就不要当纪检干部”,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要求部下不怕得罪人,自己首先要做好。在说情打招呼人的面前,他就是铁板一块,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在具体案件面前,他就是一句:“查,查到底,是什么就什么。”  

  这一句“查到底”,在2011年底查处射阳县合德镇农经中心原主任蒋某、原总帐会计曹某窝案时,办案人员体会最深。“在关键时候,陈书记坚定的眼神和坚决的态度就是一针最有效的强心剂!”最后,查清蒋某挪用公款人民币602.5万元,曹某挪用公款人民币692.5万元,两人分别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并被判刑。案件震动全县。  

  这一句“查到底”,让该县惩治腐败的态势迅速升温加压,四年多,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共立案707起,其中科级干部59起,有效地遏制住了腐败蔓延扩展势头。  

  这一句“查到底”,既是他有贪必肃、有腐必惩的旗帜鲜明政治态度,也是他一贯坚持的工作原则。  

  在大丰的一年多,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案件相继被迅速突破,特别是教育、水利、农村“三资”领域的系统窝案串案被查处后,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震撼,而连续不断的案件发布,则被社会媒体频频点赞喝彩。  

  “怕得罪人,就不要当纪检干部”!  

  虽然只有短短十二个字,却高高地立起了一位不怕得罪人、铁骨铮铮的纪委书记形象。  

  “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就是雨过地皮湿的形式主义”  

  熟悉他的工作人员都知道,扑下身子抓调研、坚持问题导向抓创新,是他最鲜明的工作风格。  

  对此,射阳县纪委有关领导成员印象特别深刻。  

  “陈书记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在射阳期间,他通过大量调研,以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惩防体系更加完善、干部队伍更加廉洁、社会风气更加清淳、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五个更加’理念为总指导,牵头制订了《廉洁射阳建设2011-2016年工作规划》,进而启动了一批具有射阳特色的创新项目,其中‘三驾马车’助推镇村廉洁工程,党代表监督案件审理,构建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作风建设‘禁令+问责’双控模式,整治为官不为、吃喝、赌博、玩圈子、老好人等‘五种不良习气等一系列创新特色工作在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深入开展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而在大丰,他的这种风格首先体现在惩治“微腐败”,保护群众切身利益方面。  

  “2015年以来,全区共查处基层“微腐败”问题158个,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21人,这些案件很多都是违反农村‘三资’管理。”  

  2016年大丰区纪委换届后不久,当该区纪委案管室主任汇报案件综合分析情况时,这一数据引起他的高度重视,农村“三资”领域的案件高发多发看来不是偶然现象,一定有共性问题在其中,这个问题必须要得到根本的、系统的解决,绝不能停留在就案查案的状态。  

  为此,他召开专题常委会,研究部署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工作,提出运用“大数据”手段,从根上“一揽子”解决。  

  201611月,该区在大中镇、白驹镇试点建设“制度+科技”、“人工+智能”的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控“大数据”平台,仅在试点的两个镇半年就录入农村干部履职用权信息43.7万条,发送预警信息829条,党纪立案4人次。这一做法为解决“三资”监管难的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而在这件工作的推进中,该区农工办负责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当他第一次汇报创新“三资”管控工作可行性方案时,陈书记说了一句让他感触颇深的话。  

  “看来我们的调研工作还不深入,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还未找到,按照这个方案来推进工作,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三资’管理中的问题。我们不搞形式主义,要搞就搞实用的,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实践的检验。”  

  话音不重,却如重槌擂鼓。让这位负责人久久不能忘怀。  

  如今,向调研要实情,向创新要手段的工作理念和反对雨过地皮湿的形式主义,也已经成为了大丰纪检人的鲜明工作风格。  

  “不为老百姓办实事,算什么共产党员”  

  “真感谢纪委同志,没想到这件事居然这么快就有着落了,这往后过桥啊,再也用不着提心吊胆了。”杨石根咧着嘴开心地笑着,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站在一边的白驹镇马家村书记陈相宽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心情。  

  ……  

  这是今年精准扶贫大走访活动中,发生在该区白驹镇马家村的一幕生动情景。  

  原来,在马家村二组,有一座建于70年代初期的老桥,因年久失修,早已成为危桥,特别是前段时间桥枕掉入河中,更让二组村民人人自危,生怕过桥时,危桥坍塌。  

  不仅如此,该镇马家村和沿堤村隔河相望,两村村民的农田交错在河两侧,收种的人和机械必须从桥上通过。随时可能垮掉的危桥严重影响两岸200多户村民的生产生活。  

  面对这样的现状,村委一班人十分着急,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村里资金紧缺,无法担负承建新桥的费用,一时间群众怨声载道、干部愁眉不展。  

  “要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作为第一要务,像马家村这种严重影响群众出行、收种的问题,要作为头等大事来解决。”  

  当负责走访该村的同志把情况汇报后,他当即拍板。  

  通过协调有关方面依法依规履行职责,桥的问题解决了,涉及四个小组6公里水泥路的问题又被他提上议事日程。  

  “不为老百姓办实事,算什么共产党员。”  

  在“旗帜鲜明讲政治”专题党课上,他面对区纪委机关100多名纪检监察干部又说起了他所谓的“老生常谈”。  

  而这句“老生常谈”,二十六年以来,他须臾不敢忘怀。  

  来大丰短短一年多,在他的协调下,先后为三龙镇久丰村、白驹镇马家村新建农桥4座,新修水泥路7.22公里,疏浚河道2.4公里,受惠群众达2500余人。并通过改变低收入户孙根良农田种植模式,把年收入提高到8000元,同时把孙某介绍到企业务工,使其脱了真贫。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