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微观察】(5)故乡的人
开栏的话
故乡,是每一个游子最深的眷恋和牵挂。
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开设“回乡微观察”专栏,邀请机关干部讲述回乡故事,分享他们观察社情民意,倾听百姓家常的所见所思。
这些真性情的文字,记录了一个前进的中国,一个蒸蒸日上的新时代中国。敬请关注。
【回乡微观察】(5)故乡的人
今年放假,我回到了老家——位于豫东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我们县以前是贫困县,听乡亲们说去年已经脱贫了,标志之一就是村与村之间都修通了水泥路,下雨下雪时再不用担心路上的泥巴。美中不足的是路面略窄,现在小汽车多起来了,会车时要格外小心,有时甚至还会堵车。村子里的街道还是老样子,那几天正好刚下过雪,满街泥泞,只能贴着墙根小心翼翼地走。据说镇里也打算把村里的街道修一修,但僧多粥少,只能盼望着尽早变成现实。
邻居家的一个老哥哥今年64岁了,他以前当过兵,在部队入的党,在村里当了多年会计,去年当上了村支书。他说村里共有20多名党员,多是在部队入的党,也有几个在学校入的党,村里自己发展的少。从年龄结构看,比他岁数小的只有3个人,其中还有1名党员是将要嫁到别村去的女同志。
老哥哥说村里已经通了自来水,方便多了。天然气的主管道也铺好了,但是入户按规定要交“开户费”,大伙觉得太贵,所以用的人很少,一般都还在烧柴。现在种地的机械化程度高多了,小麦从耕地、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到收获都可以用机器,玉米、花生等秋季作物也是一样,但是规模化程度不高,还是一家一块地分散型,耕地已经完成确权发证,或许以后流转起来就好了。他算过,如果风调雨顺的话,每亩地除去各种成本,每年有400多元的净收入。相比之下,农闲时做些“兼职”的收入不亚于种地,县里有个“巧媳妇工程”,就是组织不外出打工的乡亲们做些渔网编织、草编塑编等劳动密集型作业,每人每月能有近千元的收入,不必在外奔波,不必太辛苦,还能照顾老人、照顾孩子,也挺好。
我上学前班时的启蒙老师以前是民办教师,前几年通过考试转成了公办教师。他说我们村的小学是1986年前后建成的,当时有10余间瓦房,和一栋上下共6间的两层小楼,用于学前班、1-5年级教室和老师办公。好消息是县里已经同意今年开春就开始翻建教室,要全部建成两层教学楼,这样一来,教学和办公条件将大为改善。遗憾的是操场没有被列入计划,说是操场,其实也就是一块露天长方形空地,和两个篮球架,地还是土的,三十多年来都是这样,遇到下雨下雪就泥水交加、坑坑洼洼。学校现在有80多个孩子,但只让办1-3年级,4-6年级要到别村小学去。前几年是去南边的村小学,这几年又要改到北边的村小学,他总担忧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要离开父母到别村去上学。
我堂弟在外打工。他说是在卖早点,一般都是和老婆一起,也有几年是一个人单干,有时在陕西,有时在福建。年前网上“小镇炸油条一年9个亿”就是在说他们,每年收入十几万是常态,好的时候二十多万也是有的。不过,挣的是辛苦钱、血汗钱。每天早上一两点就要起床,开始备料、和面、生火,干到上午十点半收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身体是个极大的考验。他说他的同龄人也有的在南方开大货车,有的是当专职司机,每月万把块,有的是自己带车加入物流公司,收入更高。不过也很辛苦,风餐露宿是常事,有时为了赶时间或避免堵车,晚上出车也是常有的事。收入比种地高,但美中不足是背井离乡,照顾不了老人和孩子。他说春节期间高速免费挺好的,年初五,他就要开着皮卡车,带上锅碗瓢盆,沐浴着春风,开始充满希望的新一年。(钟诚)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